喀斯特洞穴动物与部分生态环境因子关系.docVIP

喀斯特洞穴动物与部分生态环境因子关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喀斯特洞穴动物与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 摘要:简要归纳了一些主要洞穴生态环境因子对喀斯特洞穴动物的影响,包括洞穴光照度、温度、湿度、气体对洞穴动物的影响,洞穴动物对洞中食物贫乏的适应以及洞穴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与洞穴环境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喀斯特;洞穴动物;生态环境因子 the correlation of cave animals and some eco-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karst areas xu cheng-xiang1,2,li zi-zhong1,li dao-hong2 (1. institute of entomology,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 china; 2.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 the effect of some main eco-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cave to the cave animals in karst areas was concluded, the eco-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es cave light degree,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gas composition. the adaptation ability of cave animals to poor food in cav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cave animals and content of heavy metals in cave environment was presented. key words: karst;cave animals; environmental factors 洞穴是人们可以直接进入或进行探测的地下空间[1],喀斯特洞穴是在喀斯特地貌区由地表水沿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成,是一种多功能和多用途的天然资源。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和其赖以生活的无机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动物的生活依赖环境、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生存。而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和地表相比较,喀斯特洞穴生态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光照条件差特别在黑暗带完全黑暗无光、食物来源非常贫乏、温度较稳定、湿度较高、co2含量较高、洞底主要为碳酸钙沉积等,完全是一个特殊的地下生态环境[2,3]。故分布在喀斯特洞穴内的动物其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均比地表低,而且在形态、生态、生理、行为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适应性特征。现就部分主要洞穴生态环境因子对喀斯特洞穴动物的影响作简要概述。 1 光照对洞穴动物的影响 喀斯特洞穴各洞段的光照度强弱并非相同,黎道洪等[4]根据各洞段接受光照的强度及动物和植物的分布情况,将整个洞穴划分为有光带、弱光带和黑暗带,这三个光带的特点是:随着洞穴的深入,光照强度逐渐减弱,直至黑暗带光照度低于0.1 lx,几乎黑暗无光。光照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生态因子,对洞穴动物的行为、分布等均有影响,当然长期以来,洞穴动物在形体改造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适应洞穴生活的特征。 有关光照对洞穴动物的影响以及洞穴动物对黑暗环境的适应,国内外均有大量文献报道,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洞穴动物形体结构改造上,其中对洞穴动物空间视觉的退化和色素的退化国内外研究的文献均较多。 1.1 洞穴动物空间视觉的退化以及非视觉感受器官的进化 在黑暗的洞穴中,洞穴动物最明显的特点是空间视觉的退化和体色的退化,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洞穴动物眼的退化。1901年,ramsey[5]最早对洞鲈(amblyopsis spelaea)的眼球构造进行过观察, 1933年,charlton[6]在ramsey的研究基础上又对美国洞鲈科鱼类的视觉器官进行了解剖观察,均知洞鲈的眼表现出退化。1995年,周解等[7]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中国特有洞穴盲鱼鸭嘴金线鲃眼、侧线等感觉器官的神经组织,结果得出该洞穴盲鱼的眼被脂肪组织覆盖,已完全退化。此外,我国学者通过对金线鲃属穴居(5种)与地表原始种类(抚仙金线鲃)性状比较得出:5种穴居金线鲃的眼睛已趋于退化或完全退化,众多研究还证明了洞穴中的盲鱼是由地表具有正常眼睛的鱼类长期在黑暗无光的洞穴环境中演化而来的[8-10]。2000年,wilkens等[11]已清楚地研究了astyanax fasciatus的眼睛退化。巴家文等[12]通过对中国洞穴蜘蛛的研究

文档评论(0)

hlfy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