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docVIP

组织工程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组织工程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Fig.5 Carboxylated surfaces can be activated to succimydil esters to subsequently couple amine-containing ligands. 4.3.蛋白质在含胺基聚合物表面的固定 Fig.6 Primary and secondary amine-containing surfaces may be reacted with homo- or heterobifunctional bridges. 表面含胺基的聚合物可为含双官能团的偶联剂反应而活化(如(5)式)[51]。所用的偶联剂有二异氰酸酯、二元醛、环氧树脂等。二异氰酸酯的活化反应通常在有机溶剂中进行,而与蛋白质的偶联在缓冲液中进行[52]。二元难如戊二醛由于与聚合物表面及蛋白质中的胺基反应速度较快通常被用于蛋白质在含胺基聚合物表面的固定。二元醛的活化反应及与蛋白质的偶联通常在水溶液中进行[53]。 4.4.光固定 光固定通常是在双官能团偶联剂存在下进行的。光固定蛋白质有三条途径[54-56]:双官能团的化合物先固定到聚合物表面,后在光辐照下与蛋白质偶联;双官能团偶联剂首先在光辐照下固定到聚合物表面,后与蛋白质偶联;先将蛋白质偶联到双官能团的化合物上,再在光辐照下将其偶联到聚合物表面。所用的光活化剂有光敏性的偶氮、二苯甲酮和丙烯酸酯等。 5、其他表面改性方法 对组织工程材料的改性,除以上方法外,近年发展起来的离子注入和自组装单分子层生物表面等改性方法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将Si离子注入聚氨酯、聚丙烯、聚苯乙烯,材料表面的亲水性提高,对内皮细胞的粘附率有显著改善[57]。在硅橡胶表面引入功能基团,通过暴露于材料最表面的这些基团与生物介质发生作用在材料表面形成高度有序排列的单分子层[58],对研究生物体与高分子材料的相互作用及发展表面改性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6、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组织工程材料的表面改性,在保持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同时赋予了材料表面组织相容性。材料的表面改性对组织工程的发展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REFERENCES [1]Wang Dong-An(王东安),CHEN Bao-Lin(陈宝林),JI Jian(计剑),FENG Lin-Xian(封麟先),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主办),Bioconjugate Chem,2002,13(4):792-803.(SCI) [2]CHEN Bao-Lin(陈宝林),JI Jian(计剑),JI Ren-tian(季任天),FENG Lin-Xian(封麟先),Chinese J.Applied Chem.(应用化学) ,2001,18(5):384-8.(CA) [3]CHEN Bao-Lin(陈宝林),JI Jian(计剑),JI Ren-tian(季任天),QIU Yong-xing(邱永兴),FENG Lin-Xian(封麟先), Polymerica Sinica(高分子学报),1999,4:449-53.(SCI) [4]JI Jian(计剑),JI Ren-tian(季任天),CHEN Bao-Lin(陈宝林),FENG Lin-Xian(封麟先) et ai.,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5):814-8.(SCICA) [5]JI Jian(计剑),JI Ren-tian(季任天),CHEN Bao-Lin(陈宝林),FENG Lin-Xian(封麟先) et al.,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6):974-7.(SCICA) [6]CHEN Bao-Lin(陈宝林),Wang Dong-An(王东安),FENG Lin-Xian(封麟先),J.Hulunbeier College(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3(5):20-1. [7]CHEN Bao-Lin(陈宝林),ZHANG Xin(张欣),J.Hulunbeier College(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11(6):91-6. [8]CHEN Bao-Lin(陈宝林),J.Hulunbeier College(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3,11(4):50-3. [9]CHEN Bao-Lin(陈宝林),J.Hulunbeier College(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8(4):54-6. [10]CHEN Bao-Lin(陈宝林),J.Hulunbeier College(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0,8(3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