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案:《史记》.docVIP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案:《史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案:《史记》.doc

《史记》教案 陈春保 1、教学内容:司马迁及《史记》 2、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3、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与思想特点,理解《史记》体制特点、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领会《史记》在中国史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增强对两汉历史和文学的理解。 4、教学重点:《史记》的传记文学成就、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代表了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西汉王朝鼎盛武帝,文学创作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政论散文和辞赋得到长足发展。里程碑式的杰作,《史记》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他生于汉景帝中五年(前145年),卒于昭帝之初(前86年左右)(司马迁的生卒年,学术界争论很大,各有五、六种说法,迄今无定论。此处从王国维之论。)享年约六十岁。司马迁的一生恰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相终始,正值西汉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第一个盛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出现了空前蓬勃的发展局面。司马迁降生在这个盛世,完成了空前的历史巨著,正是应运而生。 司马迁父司马谈,武帝是曾为太史令,是著名思想史家,其《论六家要旨》将春秋以来诸子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别加以评说,对前五家既有肯定又指出不足,只对道家全盘肯定。 司马迁幼年在家乡耕读,十岁随父亲到长安,曾从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古文典籍。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回来后任郎中。又奉使出使西南,侍从武帝巡狩,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到处探访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民情,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其时汉武帝欲东游泰山,行“封禅”祭天之礼。司马谈为太史令,应随从前往,而病于洛阳,发愤且卒。会司马迁出使回,在洛阳与父亲相见。司马谈执其手,泣而告之以发愤之故,将作史的遗志郑重相告。司马谈说:“自获麟(《春秋》绝笔之时)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予甚惧焉,尔其念哉!”司马迁俯首流涕,含泪承诺下来:“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司马谈卒后,司马迁为太史令,他一方面参加侍从武帝巡祭封禅、改订历法等活动,一方面继承父亲修史的遗业,努力整理汇集保存在“石室金匮”即国家藏书室的历史文献资料。经过几年的认真准备之后,于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撰写《史记》。 当工作进展到最关键的时刻,一桩意外的事件发生了。 天汉二年(前99),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兵与匈奴决战,最后兵败投降了匈奴。在当时人看来,李陵不仅败坏了“李氏世将”的家风,而且也丢了汉家朝廷的面子。而司马迁与许多人的看法不大一样,他很同情李陵,觉得李陵决不会向匈奴投降。为此,他触怒了汉武帝,被抓进监狱。这时,司马迁的许多朋友,竟没有人敢于出面营救,而朝廷中的贵戚显宦也没有谁肯出来说一句话。最后,他竟面临着三种无法抗拒的选择:一是伏法受诛,二是拿钱免死,三是甘受“腐刑”。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如果拿钱免死,起码得要五十万钱,这是一般“中人之家”五家的家产。司马迁既没有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又官小无钱,因此用钱赎死的路对于司马迁来讲,几乎近于天方夜谈。结果,司马迁所面临的选择实际只有两条,要么去死,要么甘受“腐刑”。司马迁想到了死,但是最后他却选择了后者,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完成父亲的重托,实现父亲的遗志,是他得以生存于尘世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他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要死得有意义,活也要活得有价值。受到腐刑,他要面临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但是,想到父亲的重托,想到刚刚开始的《史记》的撰著,他只能选择这样一条饱受屈辱的途径了: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些历史人物,大都遭受到不幸后发愤著书,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声。如周文王推演《周易》,孔子整理《春秋》,左丘明编著《国语》,孙膑刊修《兵法》,屈原创作《离骚》,还有韩非的《说难》《孤愤》,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以及《诗经》三百篇等,都是由于“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从他们身上找到了精神的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决心忍辱含垢,坚持写完自己的“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卒从吏议”甘心下“蚕室”(即受腐刑者所居之室),“就极刑而无愠色”。这里蕴涵着多么惊人的毅力!在以后漫长的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acz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