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pdfVIP

诉讼时效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我国民法通则就诉讼时效制度的规定较为原则,部分司法解释与基本原则的规定也 存有冲突,审判实践中尚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解决。本文在对诉讼时效制度相 关基本概念进行明确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诉讼时效制度的综台比 较研究、并结合审判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指出了我国诉讼时效制度存在的不足,明 确了时效立法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并对我国的诉讼时效立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文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诉讼时效制度的历史沿革,明确了诉讼时效的定义,并从 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目的、诉讼时效的性质的角度,对诉讼时效的定义作了较为详尽的 分析。 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作者主要论述了诉讼时效的客体、诉讼时效的期间及其起算、 诉讼时效完成的障碍、诉讼时效的效力和时效利益的抛弃等诉讼时效制度的具体规定。 在全面考察世界各国立法例的基础上,将诉讼时效的客体界定为“请求权”,并根据诉 讼时效制度的作用及请求权赖以发生的基础权利的性质,明晰了适用诉讼时效的请求权 的范围;关于诉讼时效期间,作者建议将普通诉讼时效的期间规定为3年,起算点规定 为“请求权可以行使时”,并根据不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点,列举了几种特殊情况下诉 讼时效期间的起算点。诉讼时效完成的障碍包括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以及禁止 诉讼时效滥用。我国民法通则将诉讼外请求作为诉讼时效中断的绝对事由,存在明显不 足。本文建议借鉴日本民法及我国台湾民法的立法例,将诉讼外请求规定为诉讼时效中 断的相对事由,即在提出请求后。必须在法定的期间内提起诉讼,方可导致时效中断的 后果,从而防止因权利人的不断请求所导致的权利义务关系长期悬而不决的局面;起诉 作为诉讼时效的中断事由,各国法律规定均无不同。针对我国诉讼时效中止制度存在的 对权利人保护不周的弊端,建议取消诉讼时效中止制度,代之于诉讼时效不完成制度; 诉讼时效的延长作为诉讼时效援用当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必须从严掌握,禁止滥用。其 仅适用于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延长的决定权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对于事实清楚,或者 受害人存在着需要加以考虑的无法行使权利的特殊情况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如果适用 诉讼时效,将会出现明显不合理的状态。为此有必要设立禁止诉讼时效滥用制度.在特 定的情况下否定诉讼时效的援用,从而使受害者得到救济,使加害者无法规避民事责任 的承担。我国民法通则对诉讼时效的效力采取的是胜诉权消灭说,该立法当前招致了许 山东大学顼士学位论文 多学者的批评。作者在对各国立法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对诉讼时效的效力改采抗 辩权发生说更合理。时效利益的抛弃是指诉讼时效完成后,享受时效利益之人,仍为债 务履行或作出不受时效利益的意思表示。时效利益不得预先抛弃.但对时效完成后当事 人现实取得的时效利益的抛弃,属民事主体处分自己既得民事权利的行为,各国民法均 承认其效力。在我们国家,仅在民法通则及民法通则意见中,原则规定了时效完成后之 实际给付产生时效利益抛弃的法律后果,但对诉讼时效完成后,以契约方式作出的承认 债务的意思表示及债务人单方作出的抛弃时效利益的意思表示,在实际履行之前是否具 有法律效力的问题未作明确规定。依对法条本意的解释,后两种情况应以实际履行为前 提,在义务人实际履行之前,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则对 该问题表现了另外一种态度,导致了与民法通则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保证我国诉讼时效 制度的整体一致性,应借鉴国外立法,对时效利益抛弃制度重新设计。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作者首先归纳了三部民法典稿对诉讼时效问题蛉相关规定。其 次明确了时效立法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在充分利用现有立法自愿的基础上,扩充有关 诉讼时效制度的相关规定,同时充分吸收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适应诉讼时效立法 的发展趋势。最后对诉讼时效立法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诉讼时效请求权时效利益 枷3、,卜坪 当查查兰堡主兰堡垒苎—— ABSTRACT as

文档评论(0)

ww88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