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素与相关性.docVIP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素与相关性.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酶活性与肥力因素的相关性 王灿,王德建,孙瑞娟,林静慧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江苏 南京 210008 利用常熟农业生态国家野外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对长期不同施肥方式下(无肥、化肥、化肥+秸秆,始于1989年,采用稻麦轮作方式)土壤酶活性和水稻土养分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管理方式有明显的响应,化肥处理比无肥处理中土壤脲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08.7%、170.2%和58.0%,化肥+秸秆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中相应酶活性分别提高30.7%、85.5%和25.8%,三种施肥管理方式之间土壤酶活性差异性显著(P0.05);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脲酶与转化酶、碱性磷酸酶的相关系数为0.915和0.942,转化酶与碱性磷酸酶的相关系数为0.918 (P0.01),三者均与土壤速效磷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46、0.824 (P0.01);三种酶活性与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812、0.824(P0.01),土壤酶活性和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优于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这说明土壤酶活性和施肥方式呈密切的相关性,可将其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秸秆还田;长期试验中图分类号:S1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0-0688-05 水稻土是一种最为重要的农业土壤,具有稳定的土壤肥力。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最为悠久、种植面积最为集中、高产与稳产的地区之一[1]。但是近年来主体作物稻-麦的施肥结构中,化肥的比例大大增加,有机肥使用过少或基本不用,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土地肥力下降,N、P、K比例失调,化肥效率递减[2-4]。同时秸秆的丢弃或焚烧,在污染大气环境的同时,也使得秸秆中的营养成分无法被土壤二次利用,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Table 1 The design of long-term straw incorporation experiment 处理代号 kg·hm2) N P2O5 K2O 秸秆 无肥(CK) 0 0 0 0 化肥(NPK) 180 75 150 0 秸秆+化肥(NPK+S) 180 75 150 4500 土壤酶是由微生物、动植物活体分泌及动植物残骸分解释放于土壤中的一类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活性物质[5]14-21,随着土壤酶的研究进展,土壤酶活性作为农业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活性指标已被系统广泛研究[6-7]。秸秆还田这一管理措施,能够使秸秆变废为宝,改善土壤中微生物性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改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8-9],因此研究土壤酶活性在秸秆还田土壤中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土壤养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内部表征,其变化反映着土壤管理措施的改变,而土壤酶活性由于其特有的敏感性,也能够反映管理措施等变化[10]。在复杂的土壤体系中,以往从理化性质方面探讨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多见诸报道[11-13],而将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酶活性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两者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指标的优劣尚鲜见报道。本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及其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关系,探讨长期施肥管理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的可能性,以期为评价长期秸秆还田施肥方式的土壤肥力水平高低提供有效的指标,从而为促进土壤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和较好的施肥管理措施。 供试土壤采自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站长期定位试验,土壤类型为湖相沉积物发育的普通简育型水耕人为土(乌栅土)。该试验为化肥与化肥加秸秆还田的比较试验,始于1989年,采用稻麦轮作方式,秸秆在每年10月份耕地种麦时施下。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处理与施肥量如表1所示。于2005年10月水稻收获后采集0~15 cm耕层土样进行分析,土壤pH、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测定均采用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方法[14],土壤脲酶活性(NH4+计,mg·kg-1·h-1,37 ℃)测定采用周礼恺的方法[15],土壤转化酶活性(葡萄糖mg·kg-1·h-1,37 ℃)测定采用关松荫的方法[5]338-339,土壤磷酸酶(酚mg·kg-1·h-1,37 ℃)测定采用鲁如坤的方法[16]。 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酶活性变化测定结果如图1,从土壤脲酶的活性对施肥方式的响应可以看出,单施化肥处理(NPK)比无肥处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