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其思考.docVIP

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其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Study situation and thought on influencing factor of acupuncture effectiveness 闵友江 程立红 Min youjiang Cheng lihong (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6)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Jiangxi Nanchang 330006) 关键词:针刺效应 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 摘要:通过系统性回顾影响针刺效应的相关因素的有关文献,分析发现针刺补虚泻实的效应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补泻手法、刺激量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并且每一因素不同水平对针刺效应的影响也有不同,并思考采用正交设计和通过改进目前的仪器来对它们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研究,以期对纷繁复杂的针刺补泻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比较科学的评价。 Key words: acupuncture effectiveness; influencing factor; study situation Abstract:By systematic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bout correlation factor on acupuncture effect, we found that the acupuncture effectiveness of reinforcing deficiency and eliminating excess were concerned with some factors such as function condition of the body, relative specificity of acupoints,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quantity of stimulus etc, moreover there were some discrepancy about different level of every factor mentioned above on the influence of acupuncture effectiveness. We also thought how to research them systematic, overall and scientific by using orthogonal design and improving acupuncture instrument, and we also wish to make a compar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n the complicated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of acupunctue on some degree. 针刺治疗疾病是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作用来实现的。其扶正祛邪的作用是通过针刺补虚泻实的效应来产生的。大多数学者认为针刺补虚泻实的效应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穴位的相对特异性、补泻手法、刺激量的大小等因素有关[1-3];而刺激量的大小又与针刺强度(如提插的幅度、捻转的角度、提插捻转的频率等)和作用时间(如针刺时间、针刺间隔时间等)有关[3]。但对于针刺补泻手法的不同操作是否存在着效应上的差异?具体的针刺补泻是否存在?穴位有无相对特异性以及与补泻效应的关系如何?补泻手法与刺激量有无关系?补泻效应与刺激量的关系如何?影响针刺效应的主次因素如何?能否获取最佳针刺效应多因素的最佳组合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有些学者[4-6]做过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或实验研究。现将有关影响针刺效应因素的代表性研究及如何对其进一步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研究的思考介绍如下。 1针刺补泻效应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实验研究 1.1针刺补泻手法产生相应的补泻效应 李平等[7]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研究显示,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中补法可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使皮温下降,且补泻手法对皮温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另研究结果表明,补法使琥珀酸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ATP 酶的积分光度、总面积、面积百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而泻法使之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8]。赵丽华[9]观察到提插捻转补泻手法对家兔小肠运动的影响均表现为抑制,其中泻法对小肠运动抑制明显。关景芳[10]等对针刺小鼠足三里穴组织化学实验作了定量分析,结果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