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生死观略论.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2007年 7月 韶关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Ju1.2o07 第28卷 第 7期 JournalofShaoguanUniversity ·SocialScience V01.28 No.7 苏轼的生死观略论 贾贝喜詈鹏且驹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摘要:孔子教导士人为 “仁”献身的观念经历了千年的颠扑之后,作为绝对的真理烙在仕宦士人的深层意识之中,永 不破灭,于是苏轼勇于用生命对此进行着诠释与演绎。而屈原对于生命 以及生命意义的苦苦追问所展示出来的生之 可贵的意蕴与深情,又使得苏轼深深忧愁、痛苦万分,不得不用老庄纵浪大化的精神来进行消解,用投身自然的举动 来进行舒缓,同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会着生命深层的韵味,倡导着新的生活模式,创造着新的精神风貌。开启着新 的心灵家园。 关键词:宋代文学;苏轼;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I2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348(2007)07—0012—03 一 、 传统生死观念与苏轼的整合 解吾犹未变兮 ,非余心之可惩”,“虽九死其尤未悔”, 儒家 的宗师孔子在弟子问到死的问题 的时候 一 面又 “恐鹈鸩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哀“ 说:“未知生安知死”,要求学生首先关注社会人生 , 美人之迟暮”,正是在痛苦的抉择中把屈原对于生命 不要搞玄虚的东西。在老夫子最关心的对于社会人 的一往深情展露无余 。而这种深情的美还表现在他 生的 “仁”的追求时有一句斩钉截铁的话 :“志士仁 “安能以身之察察而染物之汶汶”(《渔父》)的决心赴 人。无求生 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 死 ,此种决心表现出与孔夫子和老庄混世态度截然 公》)把 自己的道义理想看得 比生命更宝贵,也从侧 的不同。屈原虽然选择了死 ,但是这种死的精神 , 面表明了 自己对 于生死的辩证关系。当然孔夫子并 而不是死本身 ,连 同生 的实质 ,带给人的思考却万 不迂腐 ,他还讲 “明哲保身”,讲 “笃信好学、守死善 古长传 。 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 ,无道则隐” 苏轼的时代 已经不同于孔夫子、屈原,也不同于 (《论语 ·泰伯》),并不把与生死相关的理想寄托在 老庄 ,这时已经是封建专制异常成熟的时期 ,他必须 不可把握的皇帝身上 ,保持着士人的独立人格与节 把 自己的前途绑在赵宋王朝的命运之车上 ,赵宋王 操的背后 ,把生命看得很是珍贵 ,不是无谓的牺牲糟 朝在赐予他荣耀 的同时也赋予 了他不可推卸的责 践。道家的老庄更是公认的最为关心生命的人物。 任 ,那就是为赵宋王朝贡献毕生的精力。当然苏轼也 虽然庄子说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 !予恶乎知恶 愿意把赵宋王朝的兴盛作为 自己的终极 目标 ,并为 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齐物论》)能够以 “齐 此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可是宋王朝毕竟是宋王朝 , 万物”的旷达来对待生死 ,但是不论老子 “吾所以有 它不是强盛的唐帝国,像李 白那样 “使寰区大定、海 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十 县一清”的理想不再容易实现。况且作为学者,面临 三章》)睿智背后的忧伤 ,还是庄子 “夫大块 ,载我以 着无数的前人对于生死的思考与总结 ,再加上五代 形,劳我 以生 ,佚我以老 ,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 ,乃 战乱后 ,由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和文人地位的提高 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旷达下的沉痛,都体现 所引起的文人的相对独立性已经有可能使文人萌生 着对于生无限深情的

文档评论(0)

kuailexingk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