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术后红自细胞流变学特
性的改变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摘 要
经过多年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已成为一种应
用于临床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目前,供心保存、外科手术
技术、术后感染已不再是阻碍心脏移植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术后排斥
反应,尤其是急性排斥反应对心脏移植成败以及对心脏移植病人的生
存期、生存质量的影响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
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其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研究
表明,在同种心脏移植排斥反应过程中可见红、白细胞聚集于心肌细
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周围,血管内大量红细胞聚集,自细胞和血小板附
壁,血管腔隙变窄堵塞等微循环障碍。这些现象提示红细胞、白细胞
流变学特性紊乱是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及移植物失功相伴随的关键
因素之一。而细胞流变学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因果关系及其发生机制目
前尚不清楚。我们拟通过观察大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期间
红、自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其与急性排斥
反应的关系。
目的:观察大鼠同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前后红、白细胞
流变学特性的变化规律,探索心脏移植中红、白细胞流变学特性改
变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以及病理损伤的相关性,并为心脏移植急性排
斥反应的诊断及防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方法:
取6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正常SD大鼠红白细胞流变学
参数及心肌组织切片。手术创伤组(A组,SD大鼠24只):同系移
.1.
植组(B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共48只);同种移植组(C组,
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各24只)。设立术后1,3。5,7天
共4个观察点,术后大鼠随机进入各观察点,每个观察点6只大鼠。
2.动物模型制作:A组,大鼠肝素化后阻断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
不进行心脏移植,仅做血管切开及切口吻合,30min后开放阻断,关
腹;B组和C组,以Ono术式为基础,局部加以改进,将供心的升主
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制作大
鼠腹腔心脏移植模型。
3.病理学检查:抽取到达观察时间的术后大鼠血液样本后,摘除
移植心脏,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进行排斥反应病理分级。
4.红、白细胞流变学特性检测:测定红细胞电泳时间(erythrocyte
electrophoresis
time,EET)、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aggregation
index,EDI)
index,EAI)、红细胞变形指数(erythrocytedeformability
及白细胞变形指数(1eucocyte index,LDI)。
deformability
5.实验数据采用SPSSl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1.移植一心病理检查结果:B组移植一心脏排斥反应分级均较轻;c
组术后捌斥反应较重。经统计学处理,同种移植组病理等级显著高于
同系移植组(P0.001)。
2.红白细胞流变学改变:①A组及B组之间各参数比较均无显
著差异(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之间各参数比较均有显著差
。
异(P0.001)。②红细胞电泳时间A组、B组及C组均与正常对照组
无显著差异(P)0.05)。③A组及B组红细胞变形指数、聚集指数及
白细胞变形指数在术后第l天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但随后逐渐减轻,
第3、5、7天与讵常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O.05)。④c组红细胞聚
集指数及自细胞变形指数在术后各观察点均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红
细胞变形指数在术后第3、5天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O.05)。
3.移植心脏病理分级与红细胞电泳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其与病
数与病理结果有密切的相关性;与白细胞变形指数的相关分析表明该
指标与病理结果有显著相关,但相关性不密切(r=O.498,PO.001)。
结论:
l、心脏移植手术创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红细胞聚集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