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4 (新版)新人教版.docVIP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4 (新版)新人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教案4 (新版)新人教版.doc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课题说明: 本课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而来。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课程标准: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状况: 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大变革的时代”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 2.学生心理特征: 初一学生正处于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特点,好争辩。 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7位代表人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点击示标 二、学习新课: 1、自学指导。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53—57,大字部分精读,小字部分快读,同时思考下列问题,约6分钟后分组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通过学习你能说出孔子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的主张有那些吗? (2)、请同学就P54的思考题谈谈你的看法。 (3)、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你能概括并举例说明吗? (4)、在百家争鸣这一目中你了解哪些学派?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自的主张是什么?能否将其列成表格的形式? (5)如果你是一国之君(或是班主任)你是如何来管理国家(或班级)的呢?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同桌或前后桌同学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4、检测,点拨。 (1) 思考①指名答题,A、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张是强调“仁”“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注意刑杀。又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并让学生从反面来思考为什么? B、教师引导学生从前面的两课内容,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时代来得出结论和原因: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向周天子贡献财物。军事上也不受制于周天子。反过来,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开始争霸,西周时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同时,由于争霸战争的进行,给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苛政,任意刑杀,各种残暴的统治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根本谈不上“仁”,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的重要性。因此,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爱人”主张,恢复西周的分封制重整统治秩序(这里主要是以老师为主,学生能跟上即可) C、我们从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方面看,可以把他的学说叫作“仁学”。孔子提出“仁”的概念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仁”包含了一切美德。它是“礼”的根本内涵,是伦理道德观念的基本依据,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的状况。春秋时代,一方面是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发展了,私田扩大了,因此产生一个新问题:如何使对生产失去兴趣的劳动者不再逃离,安心生产,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同时,又由于周天子势力衰微,争霸战争不断。这一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社稷者不可胜数。”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主张恢复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平稳地过渡到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因此,当他的学生问他什么是“仁”时,孔子回答说“爱人”。这两个字的意义十分重大。“爱人”对劳动者来说,就是统治者应当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对统治者来说,就是要做到“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私心,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此处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的讲解) D、指名让学生回答孔子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主张及成就。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孔子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孔子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可告诉学生将其简单的归纳为4点。 E、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春秋以前的教育状况是“学在官府”,即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孔子创办私学,而且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培养学生达三千多人。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孔子在教育学生时,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从而培养了一批德行、言词、政事、文学等方

文档评论(0)

gac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