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农业的隐忧与对策思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老人农业的隐忧与对策思考.pdf

第4卷第3期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V01.4NO.3. Journalof Jun.2014 2014年6月 FujianJiangxiaUniversity “老人农业的隐忧与对策思考 吴兴南1,孙月红2 摘要: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主体流失,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大量可持续、 高素质农民的参与,农业日益成为弱质产业,克服“老人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刻不容缓。针对 “老人农业”产生的原因,应当落实惠农政策增强农业的吸引力、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构成减轻 农业劳动强度、实现产业化经营吸引有耕种能力和投资意愿者从事农业生产等措施,克服农业劳 动力老化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老人农业 4)03—0035—05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082(201 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大多数农业劳动由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承担,农业劳动力年龄偏 大,劳动能力越来越弱,农业日益成为弱质产业。“老人农业”的出现是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的 必然结果。克服“老人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产 品的有效供给,成为保持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老人农业”的基本状态 我国农业劳动力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农民利用 农闲空余时间进城务工,时人称这些进城务工农民为“盲流”,随后又给了一个较为中性的称谓 ——“农民工”。此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受到理论界的更多关注,研究工作也从主要针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进城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农村老年人El的赡养、留守儿童教育等层 面的问题,延伸至“农民工”对城市的影响、城市农民工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对社会管理的 影响,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发展的作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更 深层的问题。从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来看,多年来一大批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人口学等领域的 专家学者,本着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倾注心力开展该问题研究,他们借鉴西方“推一拉”理 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费一拉模型”和“托达罗模式”等理论工具j从一个新的视角 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而奠定了新时期农村劳动力问题研究的基础。u1但是,此前很长 一段时间,研究者并未自觉意识到,青壮年农民离开农村之后将给农村本身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4—05—22 作者简介:1.吴兴南(1961一),男,福建长汀人,福州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2.孙月红(1954一),女,云南昆明人,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万方数据 农业如何发展?农村出路何在?这方面的问题,直到最近几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日益突显 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标准,当60岁以上人E1占总人1:3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时,这个社会便进入老龄化社会,1999年是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分水 1.17%的总人El增长速度。同一时期,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农村人I:1发生结构性 变化。近年来,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的年龄已经接近 60岁,而不少家庭从事农业劳动的成员年龄超过了70岁。人口老龄化和青壮年劳动力的净流出, “老人农业”悄然而至。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城乡人口比例也发生明显变化,2000 城乡人口几乎各占一半,lo年间城市人口的比重提高了13.46个百分点,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速 度最快的10年,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趋势还将继续。【31另据统计,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6 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城乡人口一进一出,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孺,体力不足、 文化程度偏

文档评论(0)

叶峰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