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滋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pdfVIP

【论文】滋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滋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pdf

l04 内蒙古中医药 米调中。如此立方 ,则虽苦寒之品,亦无伤中之弊。少阳病 , 穿着顾护脾 胃、扶正 固本 的学术思想,这种思想源于 《内 邪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 ,治之关键在于助正达邪。其主方 经》,又不断被后世医家实践和完善着,并对脾胃学说的形成 小柴胡汤,以参、姜、枣、草来补中和 胃,不难看出,其扶正主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今天,它仍有效而广泛地指导着临 要是靠助 胃气,胃气振奋,正气充沛,才能达邪外出。攻逐水 床治疗。 饮之十枣汤,方中甘遂、大戟、芫花均为逐水剧药,三药合用, 综上所述,人体的阳气、脾 胃之气何其贵也 !因此我们 则更力猛性烈,极易伤及脾 胃,引起剧烈腹泻,所以以大枣肥 在临床用药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脾胃,切记滥伤阳气,“阳气 者十枚,煎汤服下,以保养脾 胃。 者若天与 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也”! 余不再累述。不难看到,一部 《伤寒论》从始至终都贯 滋阴生津在温病学中的应用 杜俊生 关键词:滋阴生津;滋阴补虚;滋阴降火;温病学 中图分类号:R25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0979(2010)03一O1o4—02 温热病是当今最常见的内科疾病,邪热伤津是该病最基 接和间接的清除,是对机体功能代谢的调整和对损伤组织的 本的发病机理 ,而滋阴生津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有较高 修复。 的临床实用价值。以下从滋阴补虚,滋阴制火,滋阴祛邪 ,滋 3 滋 阴制邪 阴化瘀及滋阴敛阳五个方面来阐述滋阴生津在温病 中的具 伏气温病初起因阴液不足而内伏之热不能透达。叶天 体应用。 在 《三时伏气外感篇》中说 “春温一证 ,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 1 滋 阴补虚 以冬寒内伏 ,藏于少阴”,伏温发于少阴,在肾病先虚之人不 温病的病理变化之一是阴液的耗伤,这是由温病的性质 能托邪外达 ,故提出 “养阴托邪”,临床常用鲜生地 ,元参与豆 所决定的,在古代温病的专著及方证中可以发现,温病的最 豉,薄荷配伍养阴托邪,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过程中,更充 常见十大症状为:发热、口渴、汗出、烦躁、谵语 、恶寒、头痛、 分体现了滋阴制邪的思想,发热期解毒养阴,低血压休克期 斑疹、脉数及神志不清,其中以发热、口渴、汗出为三大主症, 大剂量养阴生津,少尿期滋阴泄邪 ,多尿期滋阴生津,恢复期 而这是阴液亏损的主要标志,造成其原因有三:一是热邪伤 养阴益气 ,都能够使低血压休克和少尿期的危重时间缩短, 津,如叶天士所说 “热邪不燥 胃津,必耗肾液 ,”二是失治误 变证及险证相应减少。 治 ,如吴鞠通所说 “温病误表,津液被劫”三是索体阴虚,如叶 4 滋阴化瘀 天士说 “初病即舌干,”针对津液的不足,就采用 “实其阴以补 温病热瘀证是多因素多环节病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阴 其不足”,以滋阴补虚来补充阴液的不足,如银翘散中的芦 伤在温病热瘀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热炽盛煎熬脉 根 ,清营汤中的生地、元参、麦冬 ,犀角地黄汤中的生地,都是 内阴血,脉外之津液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的不足,使脉 养阴生津之品,都起到补充阴液不足的作用。笔者认为,滋 外之津亏乏 ,另一方面 ,邪热的炽盛可直接耗伤脉外津液使 阴法在温病中能起到预防和治病的作用,与现代医学重视机 津液耗伤加重,津液亏乏,血液变黏稠,流速减缓,而造成瘀 体失水和电解质失衡而采取补液的方法具有相同的意义。 血的内停,形成热瘀互结之证 ,根据 “津血同源”的理论,在治 2 滋阴制火 疗上有

文档评论(0)

higu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