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学刊》 论文写作格式.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识教育学刊》 论文写作格式.PDF

《通識教育學刊》 論文寫作格式 壹、來稿中英文不拘。英文稿件(含注釋)請間行打出,中文稿件請自左至右橫寫。 論文請附中英文標題,500 字以內之中、英文摘要以及關鍵字 (keywords )。關 鍵字以不超過 5 個為原則 ,並依筆劃順序排列。 貳、來稿首頁需載有事項: 一、中英文論文題目 二、中英文作者姓名 三、中英文所屬學術單位之正式名稱 四、中英文論文摘要 五、中英文關鍵字 六、詳細通訊地址 七、聯絡電話 參、請用新式標點符號 「」(引號)用於平常引號; 『』(雙引號)用於引號內之引號; 《》用於圖書名及期刊名 ,如《通識教育學刊》; 〈〉用於論文及篇名,如〈《通識教育學刊》論文寫作格式〉。 唯在正文中,古籍書名與篇名連名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淮南子.天文篇》。 若為英文,書名請用斜體,篇名請用“ ”。中文論文撰寫時,行文間符號一 律使用全形;英文論文撰寫時,行文符號一律使用半形。底注與參考書目,中 文資料標點符號使用全形;英文資料標點符號使用半形。 肆、分段與引文 一、中文採新細明體,必要之引述採標楷體;英文、數字採Time New Romans 。 二、每一段第一行縮排2 字元。 三、直引原文時,3 行以內可逕入正文,外加引號「」。如所引原文達 4 行以 上,須另行抄錄,每行須縮排3 字元。 伍、子目 中文請依壹,一,(一),1 ,(1)之順序標明。 英文請依I ,A ,(A) ,a ,(a) 之順序標明。 陸、本刊接受兩種注明出處之方式 一、採腳注(footnote )方式注釋 如為對整句的引用或說明,注解符號用阿拉伯數字上標標示,寫在標點符 號之後。如屬原文引用且引文超過30 字,須用獨立引文方式處理,獨立引文 需縮排3 字元。 範例: 根據朱熹的注解,「不器」這兩隻字其實已涵蓋了反對專才的通識觀念:器 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 一藝而已。1 2 儒家的通才教育觀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直至清末的京師大學堂,基本上 仍然以「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為鵠的。3 二、正文中引用文獻 (一)作者名屬於行文一部份時。如: 羅常培(1930 ,頁268 )曾指出…… (二)作者名不屬於行文一部分時。如: (羅常培,1930 ,頁268 );(Readings, 1996, p.123 ) 柒、參考書目及文獻 全部參考書目及文獻必需是正文中引用過之文獻,不得列出未引用之文 獻。文獻順序以中文文獻在先、外文文獻在後;翻譯文獻若為中文譯本則列於 中文文獻中,英文譯本則列於外文文獻中,排列依序為中文文獻、中譯本、外 文文獻、外文譯本。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外文文獻則依作者姓 氏字母順序排列。中外文獻第二行中文縮排2 字元,外文縮排4 字元。不論使 用何種方式注明引文出處,均請於文後以下方式列出參考書目,若有未列出之 資料形式,請參照MLA 最新版格式: 一、期刊及圖書上之論文 ,請依下列範例書寫: 蔡元培:〈論大學應設各科研究所之理由〉,《東方雜誌》,第32 卷, 第 1 期,1935.1 ,頁13-14 。 Nussbaum, M. C. :《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孫善豪譯, 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 。 1 朱熹:《四書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 ,頁57 。 2 高明士:〈傳統中國的教育體制與書院〉,《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黃俊傑編,臺北:中華民國通識 教育學會,2003 ,頁141-59 。 3 馮惠敏:《中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頁44

文档评论(0)

kittym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