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等级的、文化的视角、文化的视角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分层机制分析::等级的等级的、、文化的视角文化的视角
邵书龙
摘要摘要: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
摘要摘要
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
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
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
衡。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结构;分层等级;代际流动
关键词关键词
一、一、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有别于阶级与阶层的视角:有别于阶级与阶层的视角
一一、、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有别于阶级与阶层的视角有别于阶级与阶层的视角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学在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阐释现代化的过程中,
曾弥漫着一股乐观的情绪。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到社会分层与结构转型,似乎有意
无意地忽略了深层次的本土文化背景以及体制或结构的现实。例如,曾把国家与
社会关系理论运用到中国社会分析的邓正来先生,后来醒悟市民社会这一观念基
本上是西方历史经验与理论总结的产物,在中国并未存在过直接的对应形态。[1]
再如,在社会结构分层问题上,主要借鉴前苏联的 “两阶一层”分析法,其核心
内容是以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作为社会分层的基本模式。1990 年代,随着社会转
型的急遽变化,学界开始借鉴西方社会学通常使用的财富、声望、职业等多元的
阶层分析方法。1990 年代,社会学界大多主张以韦伯的阶层概念取代马克思的
阶级概念。[2]结果,“中国社会学一边倒地选择了阶层研究”。[3]阶层分析对于
多角度地认识社会具有科学实用和方便的一面,学术视角的转向本无可厚非。但
如果简单地把多元阶层视角作为转型社会当然的理论预设,而对其历史条件和文
化背景不加具体分析,则仍会跌落于邓正来所批评的情况,可能会忽视一个更深
层问题的探讨——对其所赖以建构基础的思想框架及其隐含预设的探讨。进入新
世纪,阶层分析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社会不平等演化越来越难以做出满意的
解释,理论跟不上现实。2006 年,社会学界又出现了 “重回马克思”阶级分析
的思潮 “转向”。由仇立平先生揭橥的 “回到马克思”的阶级分析,[4]引发了社
会学界对如何认识中国社会结构的学术论争。沈原呼吁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
心,认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再形成是影响整个社会结构变迁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5]。孙立平更提出了 “断裂社会”概念,以阐释中国社会条件下再分配体制向
市场化转型的实践逻辑和社会分层模式。需要指出的是,在社会结构转型与分层
机制的认识上,无论是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还是韦伯的阶层分析,理论框架都是
从西方工业化背景和市场化的历史经验中概括出来的,理论背后的实践逻辑和建
构原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文化传统具有内在统一性。将此框架运用于中国社
会结构变迁分析时,如果将理论背后的预设——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按市场原
则和要素自由流动进行——当作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变迁的逻辑,则会忽略中国
社会关于等级和身份的文化传统,弱化文化对社会分层模式和结构变迁的制约作
用。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路径迥异于西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第
一次大转变”,这一点学界基本上没有疑问了。那么,它是否又与孙立平所提示
的“上世纪后期开始的苏联、东欧等国社会变革的第二次大转变”[6]有相同之
处呢?在向工业化、城市化的社会转变中,苏联、东欧结构转型的初始条件与中
国更为接近,比如都曾存在二元社会结构下的农民户籍制度等身份规定,在城市
化迁移进程中,苏东农民也一度存在等级化的身份限制措施,但苏东农民仍然比
较顺利地转化为城市市民,没有出现中国农民在城市化迁移中的等级化身份现
象,更没有 “农民工第二代”这种中国特色的现象。苏东等国随迁农民子女后来
都非常顺利地接受了城市教育,转化为城市市民及中产阶级。在中国,对于身份
的继承和因袭这一等级社会文化是如何延续下来并影响到社会分层的?这应是
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分层机理的理论切入点,中国社会的分层理论和转
型研究在西方阶级、阶层分层范式外应拿出符合本土逻辑的解释框架。对此笔者
认为,当下社会分层存在二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身份的等级分层与阶级分层相混
合的分层模式与机制,①二是精英循环与阶层固化不平衡下产生的区隔化教育体
系和身份化代际流动机制。[7]这是两个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