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VIP

《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科毕业论文 (20 届) 《史记》“礼乐”与《汉书》“礼乐”比较研究 专业:历史学 【摘要】“礼乐”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礼乐”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在《史记》与《汉书》的“礼乐”思想中,让我们对与“礼乐”思想有一个历史变化的动态认识。 也能从这动态的认识中了解到《史记》《汉书》“礼乐”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礼乐” 礼 乐 Historical Records, Ritual and Han, Ritual Comparative Study Abstract:Ritual thought is the important thinking of ancient China. Rituals can be said to the core of Confucianism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an and ritual thinking, let us with the music thought there is a dynamic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change. Also know from this dynamic learned Historical Records, Han, ritual though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Key words: Ritual Ceremony Music 朗读 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 中国自唐代之后,官方修史逐渐成为编纂正史的主流方式,至明清而臻于顶峰。一、作者详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他按照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余字,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奉旨远征匈奴,班固被任为中护军随行,参预谋议。窦宪大败北单于,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命班固撰写了著名的燕然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班固与窦宪本有世交之谊,入窦宪幕府后,主持笔墨之事,关系更为亲密。永元四年,窦宪在政争中失败自杀,洛阳令对班固积有宿怨,借机罗织罪名,捕班固入狱。同年死于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这样看来《礼书》很多都是假借别人的东西的,为什么呢?个人认为还是要去从假借的那些内容里面去看。 所以先来看看假借的第一部分“礼由人起”至“儒墨之分”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说明的是,“礼”这个特殊的东西是这么来的。“礼”怎么来的?第一句话就叫“礼由人起”,简单的四个字就说出了“礼”是怎么来的。“礼”是由人来的。这样又不得不问人又是什么了?这就是个人的理解了。当然个人的理解都会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接下来又说了“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人是什么?从上面的话语来看,人就是有欲望的,而且为了欲望还会争斗的动物。这里的话就想说了,争斗固然不好,但这和“礼”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接下来就继续的说到“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