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僧侣的政治活动【毕业论文】.docVIP

两宋时期僧侣的政治活动【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科毕业论文 (20 届) 两宋时期僧侣的政治活动 专业:历史学 【摘要】 中国佛教至后周最为式微,到了两宋也始终处于低潮,远远比不上前后的唐元两代及同时的辽、金那样备受推崇。总的来说,宋政府佛教政策的基本点是:“存其教”。既不毁佛,也不佞佛,而是一般性的提倡,一般性的控制。所以提倡,是从社会矛盾激烈,需要佛教的麻醉作用这一角度而来;所以控制,是从宋僧冗杂且不出世、多劣行这一特点而来。僧侣在宋代日益世俗化,他们积极深入社会生活,为了满足一己私欲而不择手段,是披着袈裟的纵欲者,这是宋僧不出世的初级形式。更为甚者,宋僧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渗入和干预政治,这是宋僧入世的高级形式。宋代的佛教政策以及宋僧的种种劣行,致使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日益下降,使僧侣在宋代的地位日益贬值。 【关键字】 两宋 佛教 政策 僧侣 政治 活动 地位 一、两宋佛教政策 宋代包括北宋(960-1127)和南宋(1127-1279),是自秦朝统一以来历代王朝中维持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宋代佛教是指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到卫王祥兴二年(1279)共三百二十年间赵宋一代的佛教。 两宋时期,面对北方强大异族的威胁,以皇帝为代表的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在意识形态上,传统的儒家思想在经过改造之后,形成所谓“道学”或“理学”,成为维护和支持君主专制的官方意识形态。于此同时,宋代佛教在统治者既限制又利用的政策下,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总体来说,宋代佛教在义理上缺乏新意,方法上却屡有创新;世俗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大力宣扬忠君爱国和天下国家的思想,在民间大众的影响也进一步扩大和深入。 两宋时期佛教与政权的关系,基本上是比较和谐稳定的。宋王朝总结了历史上灭佛和崇佛两方面的教训,制定了一方面扶持和利用佛教,另一方面又对佛教加以约束和限制的策略。南宋高宗曾说:“朕观昔人有恶释者,欲废毁其教,绝灭其徒,有善释氏,即崇其教,信奉其徒,二者皆不得其中。朕于释氏,但不使其大盛耳。”高宗的这段话大体上代表了两宋王朝对待佛教的基本态度。 二、宋代僧侣的冗杂与组成 宋代僧侣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阶层。真宗时,僧尼人数多达四十五万八千余人,北宋末年,“天下僧与在籍而未受度牒者,又有田园力役之隶,合集不减百万”。南宋失去半壁河山,又长期不发度牒,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仅在籍僧尼犹有二十万人。若以宋真宗时的四十五万余僧侣数为准,那么,这个数字是自唐代至元代数百年间的最高峰。唐代会昌时大力灭佛,还俗僧二十六万,加上五十岁以上不还俗僧和河北未还俗僧,总数至多不会达四十万。元代极为崇佛,其僧数也只二十万余。宋朝并不佞佛,而竟有这么多的僧侣,这是很特殊、很值得重视的。 古代僧侣是社会矛盾的产物,以虚幻的光明反映着现实的黑暗。他们中大部分是躲避压迫、不堪剥削者。唐代中期均田制崩溃以来,社会上出现了大批破产农民,到了宋代,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宋政府不抑兼并,而且加重了剥削,宋太宗时,政府财政收入已是两倍于唐室;南宋孝宗时,虽失去半壁河山,但岁入则四倍于太宗时。如此沉重的剥削和徭役,广大农民难以忍受,为眸生存,便纷纷遁入空门。如仁宗时赵州仅系帐童行就有一千余人,经官方查明,皆是税户避州县之役者。这种情况在赋役沉重、人口众多的南方尤为严重。太宗时,“东南之俗,连村跨邑去为僧者,盖慵稼穑而避徭役耳。泉州奏:未剃僧尼系籍者四千余人,其已剃者数万人,尤可惊骇”。另外,宋代两浙、福建、荆湖、广南诸路都有身丁钱,“民有子或弃不养,或卖为僮仆,或度为释老”。这种逃避赋役而为僧侣的行为,实质上是对封建剥削的一种消极反抗。 僧侣还由以下几种人组成。一是游手好闲者。这些“游惰之徒,利于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寄生于寺庙。再一种是“亡命不逞之人窜名其间”,躲避迫害或制裁。如仁宗时有人曾指出:“京师僧寺多招纳亡赖游民为弟子,或藏匿亡命奸人”。北宋中名僧杨歧方会,即是这种出身。此人“少警敏滑稽,谈剧有味。及冠,不喜从事笔砚,窜名商税掌课。因坐不职当罚,宵遁去。遂落发,为大僧”。从某种意义上讲,佛门成了藏污纳垢的渊蔽。第三种是失意的士人,宋僧的上层,主要就是由这些人组成。如僧如璧,少年时本是江西进士,因投书曾布论新法非是而未得赞同,乃祝发更名为僧。该僧长于诗,有《咏梅花》诗一联云:“遂教天下无双色,来作人间第一春”。可见其失意中所标榜的清高,身在空门而刻意追求新奇、争出风头的思想。科举失意的士人,也有不少为僧者。如哲宗时,太学生员因秋试不中,即有舍儒业而入佛门者。 由于僧侣的身份在社会上有某些特殊作用,所以往往被利用来达到某种目的。如仁宗时,契丹曾派人到五台山出家,以刺探边界军事情报。另如两广地方“凡为僧者,岂真出家之人!盖游手之徒遍走二广,夤缘州县求售为帖,号曰沙弥,即擅自披剃为

文档评论(0)

chengzhi5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