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摘 要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三塔结合梁斜拉桥,是新型的大型
多塔斜拉桥结构,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具
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所以,其结构安全性能是社会和研究人员所关心的
首要问题。由于结构的安全性能是由其极限承载能力决定的,所以对该斜拉桥
进行极限承载能力研究是很重要的。虽然严格地讲,桥梁极限承载能力包含静
力、地震、风力、船撞、爆炸等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各种最大承受荷载能力,但
其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是静力作用下的极限承载力和动力及偶然荷载作用下的
抗震能力,且它们是确定桥梁结构静力和地震安全性的基础,所以对这两方面
的研究极为重要。由于该斜拉桥跨径大,桥塔多,主梁采用较柔的结合梁,所
以无论是极限承载力分析还是抗震能力分析,结构多重非线性突出,结构响应
影响因素多,计算难度大。因此,为保证结构运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认识
结构的静、动力力学性能,对该新型斜拉桥进行极限承载力研究和抗震能力研
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为工程背景,首先研究了几何、材料非线性和结
合梁界面滑移效应的计算方法,形成了大跨径结合梁斜拉桥多重非线性极限承
载力分析方法;其次采用塑性铰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混凝土开裂、钢筋屈
服等特点以及利用二分法计算程序使计算机自动分析和减少计算量,提出了基
于塑性铰模型的斜拉桥抗震能力时程分析法;最后,针对桥梁混凝土材料的疲
劳损伤和地震作用下的应变率效应会影响结构的抗震能力,研究建立了基于疲
劳损伤本构模型的地震中结构混凝土应变率效应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可促进
大跨径斜拉桥的极限承载力和抗震能力计算方法的进步和提高,进一步探明多
塔结合梁斜拉桥的力学性能,为大型桥梁结构极限承载能力分析和安全性能评
估提供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
(1)系统研究了结构几何、材料非线性和结合梁界面滑移效应的计算方法,
形成了大跨径结合梁斜拉桥多重非线性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并分析了大跨径
三塔结合梁斜拉桥极限承载力特性和研究了重要非线性因素对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的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该三塔斜拉桥极限承载力为P恒+4.IP活,
安全系数为2.41,结构具有较高的极限承载力和安全性;中塔抗弯能力对整体
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材料非线性对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响应影响
相对较大,结合梁界面滑移效应和斜拉索垂度效应的影响较小。
(2)根据斜拉桥地震作用特点,系统地研究了考虑几何非线性、多维地震
作用以及行波效应的斜拉桥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大跨径
三塔斜拉桥在三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及行波效应,获得该新型桥梁的地震
反应特性及行波效应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塔斜拉桥中塔的最
大弯矩要远远大于边塔,桥塔的横向地震反应总体较小;行波效应对先到达的
边塔的纵向地震反应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最后到达的边塔,但对中塔的地震反
应影响很小,行波效应对结构横向地震反应的影响很小。
(3)提出了基于塑性铰模型的斜拉桥抗震能力时程分析法。该方法充分利
用了时程分析法的优点,采用塑性铰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混凝土开裂、钢
筋屈服等截面损伤特点,并利用二分法计算程序使计算机自动分析和减少计算
量,因此分析斜拉桥的抗震能力较为简便;采用该方法既可以获得结构的抗震
能力,还可以得到抗震能力状态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和结构失效模式。通过该
方法研究了大跨径三塔斜拉桥的抗震能力,结果表明,基于塑性铰模型的抗震
能力时程分析法计算效果较好;该三塔斜拉桥能承受的最大地震作用的峰值加
速度为0.3029,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在抗震能力状态,中塔地震反应最
大,是控制整体桥梁抗震能力的关键结构。
(4)建立了基于疲劳损伤本构模型的地震中结构混凝土应变率效应分析方
法。因为桥梁混凝土材料在运营使用过程中受到疲劳荷载作用而会出现损伤,
而在地震作用下又具有应变率效应,两者都会影响结构抗震能力,所以分析计
算时应当予以考虑,以准确评价结构地震安全性。为此,基于边界面理论和连
续损伤力学理论,推导了应变控制的拉、压混凝土疲劳损伤本构模型,并通过
对应变能释放率进行Perzyna粘性规则化,形成了包含静力、应变率相关及无关
的统一疲劳损伤本构模型,通过与文献模拟试验进行对比验证,表明模型计算
效果较好。由此建立了基于疲劳损本构模型的结构混凝土应变率效应分析方法,
并利用该方法对在地震作用下斜拉桥混凝土的应变率效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国家体育总局事业单位招聘(79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第10课《数据错误及时验》.doc VIP
- JGJ-T231-2021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pdf VIP
- 最新CQI-27铸造系统评估表 第二版(2023).xls VIP
- 水泥制品厂安全生产管理制度.docx VIP
- 农机液压系统检修 压力阀检修 压力阀认知.pptx VIP
- IPC-9797中文版CN2020符合汽车应用要求及其他高可靠性应用要求的压接标准.pdf VIP
- 【国海证券-2025研报】生益科技(600183):公司深度研究:全球覆铜板龙头,周期向上、AI需求驱动成长.pdf VIP
- 小型气象监测系统【参考】.doc VIP
- 《猪病诊断与防治》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