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语文课件:6.18《齐桓晋文之事》(人教选修《演讲与辩论》).pptVIP

2014年高二语文课件:6.18《齐桓晋文之事》(人教选修《演讲与辩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论辩中,有时可以借用对方攻击我方的论据,加以改头换面,成为反驳对方的论据,这犹如借对方之“鸡”下我方之“蛋”。以这样的论据反驳对方的论点是十分有力的。 借鸡下蛋 某中学冯、韩二位同学之间在关于“维系社会秩序主要是靠法律还是靠道德”的论辩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冯同学:请问,你家里如果被梁上君子光顾过了,你是立即去报警呢,还是坐等那个不知名的小偷良心发现呢? 韩同学: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小偷偷东西,还没等警察拔出惩罚的利剑,旁边那些路遇不平、见义勇为的人就把他擒获了。难道说,道德就真的像你所说无法来维持社会秩序了吗? 在这里,韩同学的答辩就用了“借鸡下蛋”的方式。他借用冯同学所提出的事实论据,加以巧妙地改头换面,提出了“见义勇为的人们主动出击擒获小偷”这一层出不穷的生活事实,既维护了我方观点,又有力地反驳了对方观点。 机智的论辩者犹如料敌如神、草船借箭的诸葛亮,善于借敌之“箭”再反射敌方。我方在论辩中要敏锐地抓住对方的可乘之机,即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抓住了这一点,就可以借对方之“箭”,再反射对方之“靶”,使对方陷入欲辩无辞的境地。 这是某中学秦、石二位同学之间的一段论辩: 借箭反射 秦同学:你课余时间不好好复习功课,只知道上网聊天,怎么能够考出好成绩呢? 石同学:你怎么知道我课余时间只是上网,没有复习功课呢? 秦同学:这还有假吗?我去网吧时,十次倒有八次看到你。 石同学:这么说来,你比我更热衷于上网吧,你去十次,见到我八次,究竟是谁沉迷于上网?何况我上网也不像你说的只知道聊天,很多时候,我是在网上查资料、学英语、看新闻,并没有耽误学习。 秦同学:……如此说来,我还真的误会你了。 在这里,石同学就借用秦同学的话“去网吧十次倒有八次看到你”进行借箭反射,指出“你比我还经常去网吧上网”的事实,使秦同学难以置辩。因为如果秦同学要反驳的话,无异于是在反驳自己说过的话。 论辩之道,善借为上。当然这种“借”,一要善于抓住反驳的最佳时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二要善于趋利避害,避开有可能对我方造成不利的因素,挖掘对方话语中于我方有利的因素,并进行引申发挥,使之转化为反击对方的利器;三要善于逆向思维,借力打力,巧妙地利用对方的思维逻辑进行反制。只有这样,才能把这种论辩中的“空手道”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德国法西斯占领巴黎后,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仍留在那里。1944年3月的一天,许多德国军官去毕加索的画室参观他的作品。毕加索把《格尔尼卡的毁灭》(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二战期间遭到法西斯军队的彻底破坏)的复制品,送给前来的每一个法西斯军官。 事隔不久,一个德国秘密警察来到了毕加索的画室,拿出那幅画,厉声问道:“这是你的杰作?”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小幽默 杰 作 20世纪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相当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一问题。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叫《金扁担》,讲的是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他忽然想,皇上用什么挑水呢?自己又接着回答:“一定用金扁担。” 第二个故事是《吃柿饼》,说的是一个农妇,一天清晨起来,觉得饿。她想,皇后娘娘该是怎样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在场的人听后,无不为鲁迅形象的解说而拍手称快。 鲁迅妙谈“主观主义”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也是形象的比喻,说明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这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就异常鲜明而突出了。“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也是具体而形象的。“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成语。爬到树上去捉鱼,除非有神经病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鱼在水中而不在树上,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而宣王以区区之齐,要战胜力量八倍于齐的各诸侯国,和“缘木求鱼”的行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本文用的另一种修辞格是“排比”,这在孟子的文章中也是常用的。“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名叫排比。”(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但句法上的排比,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内容上的问题。陈骙《文则》说:“文有数句用一类字,所以壮文势、广文义也。”所以排比句法的运用,可以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并增强文章纵横捭阖的气势。如文中:“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愬于王”。 “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等。以上所举的例子,从形式上讲,是排比,是反复,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的美,读起来气势很盛,声调铿锵,是富于音乐性的。从内容上讲,这种修辞,又能突出思想、加强感情。像“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五个排比句,描绘了“发政施仁”的具体效果,在宣王面前展现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五亩之宅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