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童心说》(人教版选修).pptVIP

2014年高二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童心说》(人教版选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其久也,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夫道理闻见,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曷:如何。 B.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扬:发扬 C.非笃实生辉光也        笃:忠诚 D.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  卒:最终 答案:B B项,“扬”的意思是“张扬、显耀”的意思。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D A项,“也”,①表疑问,②表陈述。B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连词,因为。C项,“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承。D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 7.下列四项中,是作者认为“童心”丢失的最主要原因的一项是(  ) A.有闻见从耳目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B.有道理从闻见而入,而以为主于其内而童心失 C.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 D.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 答案:B 李贽的《童心说》主要针对宋明理学蒙蔽人心而言的,故“有道理(道学家之说教)从闻见而入”是“童心”泯灭的主要原因。C、D两项从属于B项,从下文论述的重点也可以看出。 8.下列有关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篇被时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论文里,李贽提出了“童心”说。最重要的观点是:“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B.李贽认为儿童之心还未受到“道理闻见”的污染,最自然,最真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真诚和自然。 C.而所谓“童心”,在李贽看来,不仅是一切创作的源泉,而且是评价一切文学创作的首要的价值标准。 D.李贽的“童心”,其实就是指未经理学思想戕害的人的真实本然的状态。他反对虚伪的世风,主张言行出于真性情。 答案:A A项,不正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童心者,真心也”。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2)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 解析 第(1)句翻译的重点是“绝”“一念”以及判断句式。第(2)句翻译的重点是“障”以及反问句式。 答案: (1)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纯粹是真实的,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2)现在的学者既然因为多读书识义理蒙蔽了童心,那么圣人又何必写那么多的书,说那么多的话来蒙蔽学者呢? 三、深化扩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知 己 说 刘 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①在楚,以未设醴而去,未尝不怪其恝②然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馅而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③,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④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 信陵之客三千, 其最难屈者, 莫若侯生及毛、 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上,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   注: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②恝(jiá):淡漠,无动于衷。③光武:汉代光武帝刘秀。严光:字子陵,东汉初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曾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后,他改名隐居。刘秀召他到京师,想任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受,归隐富春山,刘秀也不再勉强,两人始终以同学相处。④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