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评估标准.pdfVIP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评估标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 年第2 期 贵州民族研究 No.2 ,2011 (第32 卷总第138 期) Guizhou Ethnic Studies (Vol.32.General.No.138)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性”的评估标准 ———以赫哲族 “伊玛堪”为例 韩成艳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摘 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倡导 “本真性”原则,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内涵从学理角度都进行过梳理 和阐释,然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一直缺乏有效的评估标准。这种缺失源于从文化变异的程度来确认其是否具有 “本真性”, 而忽略了作为文化承担者和传承者的民族成员本身。在此,以赫哲族 “伊玛堪”为例,从文化认同功能的角度阐述作为文 化承担者的普遍认同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真性”评估的首要标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伊玛堪 中图分类号:C913.4.25 ;G1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6959 (2011)02- 0052- 06 On the Measurement of Authenticity to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 the Hezhen Epic Yimakan as the Example HAN Cheng- yan (Humanity School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China) Abstract :Authenticity is an standard i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many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about its meaning. However ,how to use the concept effectively in the practice is really a problem. There is no general measurement of Authenticity,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the nation members ,the culture creators as well. Here we take the HeZhen Epic Yimakan as the Example to show that we should judge the authenticity from the angle of the culture loader , and their identification is the essential measurement.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uthenticity,Yimakan 一、问题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是一个近几年在学界迅速蔓延的明星概念。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推 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以来,中国国内便激发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极大热情,政 府也开始把这项工作当作公共文化事业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促进文化创新,实现民 族认同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 不同于具有固定形态的建筑、器物、经籍等物质文化样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之中,在世代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形式的传承中,既保持着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又呈现出活态的流动性 收稿日期:2011- 02- 24 基金项目:201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 “从口头传统到文化遗产———赫哲族史诗 ‘伊玛堪’研究” (编号2010B056)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作者] 韩成艳(1982-),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

文档评论(0)

docin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