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争辩.pdfVIP

经济人类学读书报告(一):实质论与形式论争辩.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thing )的理論:由《禮物》與「實質論、形式論」爭辯談起 1. Mauss, M. 1990(1950). 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2. Polanyi, K. 1968(1958). “The economy as an instituted process,” In E. LeClair N. Schneider (eds.) Economic Anthropology, pp.122-143. 3. 黃應貴,1974 ,〈Tiv 與Siane 經濟:經濟人類學的實質論派與形式論派之比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集刊》,35 :145-162 。 邱澎生 (1998/03/12 底稿;2004/08/05 改寫報告於「近世中國的物質、消費與文化」期中研討會) 以上三份著作,第二篇文章的作者 K. Polanyi,開啟了 1960 年代經濟人類 學的「實質論」與「形式論」爭辯;第三篇論文則分析此兩派作品背後所反映的 不同目標、預設與取徑;而第一部部專書雖發表於兩派論爭之前,但卻相當程度 影響了 Polanyi對經濟過程的深刻反思。我先分析 Mauss作品,其次分析 Polanyi 論文,並帶入黃應貴對兩派作品的討論,最後再試著由其中線索談談如何看待「物 的理論」。 Mauss在《禮物》一書中,1經常流露出他對群體和個人關係的關懷,這裏包 含了他對社會凝聚力(social sol idarity)如何形成、群體義務/個人自由以及 對群體慷慨/自私自利間緊張性如何調整等等問題的關注。《禮物》是作者探究人 類社會中「交換行為」與「契約行為」關鍵課題的一部份研究內容,Mauss針對古 代社會普遍(而現代社會則有時偶然)發生的 「契約性禮物」(contractual gifts) 進行的考察,他以民族誌和語料學等資料對這種特殊的契約行為進行描述與分 析,進而探究存於「契約性禮物」背後的「精神機制」(spiritual mechanisms) 究係如何運作。構成契約性禮物的「精神機制」為何?直接引用作者的話說,即 是:那些「迫使受禮人必得回禮的法制力量與個人自利動機」 (the rule of legality and self-interest compelling the gift to be obligatorily reciprocated),或也可說成是:「存於禮物之中那些迫使受禮人回禮的力量」(the power resides in the object to cause its recipient to pay it back)。 Mauss 將其研究地區所盛行的彼此交換「契約性禮物」的過程,稱為是「報 償」 (法文原文為prestations and countre-prestations,英譯做total services and total counter-service)。對此種兼具「契約」與「交換」性質行為的研究, 1中譯本可見:牟斯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 (台北: 遠流出版公司,1989)。 1 1 原先只是做為 Mauss 全面考察「古代契約形式」 (the archaic forms of contract) 研究的一部份。在研究當時 Polyne sians 人的經濟與法制系統時,作者即發現古 代社會中有一種特殊的「契約交換」行為,這種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一是進 行交換的主體,經常是群體(指氏族、部落、家庭)而非個人,群體才是彼此執 行契約義務的法制實體(legal entities)。二是交換的內容和方式甚廣,舉凡宴 會、典禮、征戰、婦孺、節慶與市集,都可以是交換的內容或方式,在市場上交 易財貨不過是其中的一部份。三是這些交換行為在表面看來是出諸雙方自願的互 贈禮品,但實際上卻帶有絕對的強制性,若有任何一方不執行約定,即會引發隱 然對峙甚或是公開衝突(頁 5)。具有上述三項特徵的交換行為,作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