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反思与辨析 一、大国始终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庄主 国际金融一体化,是指一国的金融活动与其他国家金融活动密切相关,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金融市场日趋一体化。 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货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转移和资金的全面开放。国际金融一体化必然以统一的运行规则为前提。因此,金融一体化实质是金融规则的全球化。 一般认为,带有全球化性质的金融规则,有助于世界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走向规范和共赢,为各国之间经济合作和经贸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以自由、开放为特征的国际金融一体化,具有明显的等级之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美国资本市场的巨大规模,决定了国际金融一体化始终被美国的金融体系所支配。 一、大国始终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庄主 大国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金融状况以及国际储备的营运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主权国家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极大削弱。 对于中国而言,推进国际金融一体化,以期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大国平起平坐,一直是我们奋力追求的目标。但是,在这个体系中,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无疑位于“一体化”的高端,在制定规则、配置资源、创造工具等方面,占据着不可比拟的主动地位。 二、重塑国际货币体系尚待时日 三、标普对美债的降级绝非偶然 四、中国应有的金融智慧与抉择 美国完胜中国 远的不说,2008年以来,美中之间,有一本不断叠加、无法言说的血泪账。如同一箱子冰棍,棍还在,冰已经不见了。但悲剧在于,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 1.外资金融机构第一阶段金融投资完胜中国 为应对欧债危机,美国金融机构兑现中国金融机构的股份。高盛、美银等,都通过减持中国金融机构的股票以渡过难关。承认境外机构减持是因为内忧,并非因为看淡中资银行股,并不能让我们更加好受一些,因为外资金融机构拿走大笔真金白银,显示中国的金融机构被错误定价。 按照媒体披露,2006年4月,高盛以25.8亿美元买入工行4.9%的股份。从2009年开始连续3年,为缓解次贷危机与市场下行的负面影响,高盛连续减持,共获得57亿美元左右,是当初25.8亿美元的2.2倍。虽然工行股价下挫,导致今年高盛业绩下降,但高盛早已收回本利,并且仍然持有工行2.2%的股份。 2.外资机构兑现中国金融股有三大原因 一是应对业绩下降 二是对欧债风险敞口巨大 三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3.值得关注的国际金融发展事态 10月12日,欧盟出台了《欧洲主要银行强制性资本重组大纲》,要求银行暂时提高资本充足率,减少股息和股东红利的发放。 10月底,欧盟再次决定,将欧洲各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7%提升到9%的标准;同时要求必须在2012年6月达到该标准。 据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巴塞尔协议III》,到2013年,全球金融机构的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将提高至7%。 11月4日,金融稳定委员会在法国戛纳发布全球29家具有系统性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名单,包括了高盛、摩根大通、花旗等国际知名大型银行,其中有17家来自欧洲,8家来自美国,4家来自亚洲。是中国乃至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唯一入选银行。 预计未来欧美金融机构将开始出售投资中国的资产、用以补充资本金。换言之,他们将进一步抛售手中的资产,不管是企业的股份,还是中国金融公司的股份。 可见,错误的定价使中国金融机构成为人家的嫁衣,眼看着真金白银流向对方口袋却无法阻拦。生意做亏的机构看似喋喋不休,实则没有人真正为此叹息!中国大型金融机构在高管聘任等根本激励机制上,并未进入市场轨道。 真正市场化的态度是,承认这次生意做亏了,然后立志:休想再来第二次。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