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语中果树果实及花的文化意蕴
成语中涉及到果树果实及花的有桃、李、梨、梅子等。以桃李的使用频率较高。一个“桃”字,可以指桃树,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上古时的一句谚语,表明桃树李树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重视,以其果实和花吸引人们,以至于在树下走出一条路,以喻忠实、实在、就会有感召力,为人们所敬仰。再如“桃李满天下”,以桃李喻培养出来的学生,已成固定的文化意蕴。桃树李树不怕严寒、高温、干旱、盐碱地,对环境气候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它有花、有果、仁、叶、根、有木材,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们的生物特性为文化寓意提供了恰切的意蕴基础。这样的成语须古今广泛流传。 “哀梨蒸食”,哀梨,秣陵(今南京)哀仲家产的个大甜美的梨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桓玄)每见人不快辄嗔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桓玄袭父爵为南郡公,故称桓南郡。《晋书》有传。)南朝·梁·刘孝标注:“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言愚人不别味,得好梨蒸食也。”后以“哀梨蒸食”喻指不识货的蠢人把好东西胡乱糟蹋了。其实,蒸梨吃不能说是愚蠢人。我国种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梨也不仅是生吃,民间以梨入药就有将梨加川贝、冰糖蒸食,治咳嗽、感冒、气管炎的,还可用梨加巴豆和红糖蒸食可治噎嗝。再如西北产的冬果梨也常蒸煮熟吃。哀梨也可蒸食,不能说这样做就是愚人。但是,用“哀梨蒸食”比喻不识货而糟蹋了好东西却从唐宋以来被沿袭至今。这四个字成了这一含义的文化符号,不可能按科学事实去否定它。 “望梅止渴”是一条有名的成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取水的去处),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多)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对这一现象,有学者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来解释,当士兵们听到曹操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树林就想到梅子酸甜的味道,由于语言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流出了口水,可以暂时止渴。可见曹操不仅懂得政治、军事、经济,还懂得生理和心理。尽管曹操的这一做法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然而“望梅止渴”作为文化符号,表示的是借空想来宽慰自己。可见自然科学与社会文化意蕴是有所不同的。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腊梅耐寒开花。在我国的诗文中是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常用来比喻坚贞不渝、高风亮节,作为美好事物万古长青的象征。竹不属果树,则另当别论。松和腊梅虽有果实,但人们着眼于“松树”和“梅花”。成语中写松树精神的有“岁寒知松柏之后凋”,语出《论语·子罕》。比喻经过艰苦恶劣环境的考验才显示出人的高尚精神和品格。该成语也说“岁寒松柏”、“松柏后凋”。再如“松柏之茂”比喻久常不衰,经得起考验。语出《诗经·小雅·天保》。“松筠之节”,筠:指竹子。整条成语用来比喻坚贞的节操。 上面讲的果树及其果实和花,它们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意蕴,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定型,历代传承,为社会成员所公认。语言,特别是语言中的成语典故,是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明的鲜明标志。
.
中华资源库:
中华资源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3高中语文备课精选:第7课《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2013高中语文备课精选:第6课《孔雀东南飞》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2013高中语文备课精选:第8课《兰亭集序》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2013高中语文备课精选:第12课《我有一个梦想》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2013高中语文备课精选:第13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2013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讲解.doc
- 2013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100个常见易错易混字词.doc
- 2013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120个古文实词讲解.doc
- 2013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寡人之于国也.doc
- 2013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劝学.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触摸“思辨”的温度.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创新思维与创新作文.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国俗语义”角度看“腾王阁三秋图”的情感内涵.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从句式上引导学生理解语句的内涵.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共时平面上的成语地域变异.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关于苏洵《六国论》的几点质疑.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涵泳的再阐释.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基于避开“共性知识圈”的教学设计.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解读《论语》互训法让文本真正还原.doc
- 2013年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借用“冰山理论”,搭建个性解读平台.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