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传染与免疫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生态----复习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本章重点掌握: 1、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2、病原体发生传染具备的三个条件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了解: 1、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2、免疫类生物制品 传染与免疫是代表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相互关系两个方面,这是上一章中关于寄生关系内容的进一步深化。 2.生理上的屏障结构 体内的某些部位具有特殊的结构而形成阻挡微生物和大分子异物进入的局部屏障,对保护该器官,维持局部生理环境恒定有重要作用。 * 婴幼儿因其血脑屏障还未发育完善,故易患脑膜炎或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 一、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获得性免疫的物质基础,包括 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分子:主要指抗原及抗体 发生传染以后的3种结果 发生传染以后,机体经过斗争和治疗以后,可出现3种结果: 1、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大多数传染病人经过彻底治疗、恢复健康后或隐性传染经斗争后,病原菌被消灭,机体可获得对该疾病的特异性免疫力。 2、成为带菌者。经过隐性传染或显性传染治疗不彻底,病原菌在体内没有被及时消灭,而依然留存在机体内,与机体免疫力形成相对平衡状态,称带菌状态。 3、死亡。机体如受到十分严重的感染或是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以致于控制不住病原菌在体内的蔓延和扩散,很快就会造成机体的死亡。 1. 感应阶段:机体接受抗原刺激的阶段 抗原 巨噬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APC) T细胞 细胞免疫 B细胞 体液免疫 2. 反应阶段: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即被活化进行增殖、分化 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T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再增殖、分化,成为有免疫效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被特异性抗原激活的B细胞被活化后,转化为浆母细胞,再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 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还有一部分细胞在中途停顿下来,不再增殖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在体内能较长时间存在。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分化增殖成大量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别产生大量淋巴因子及抗体。 初次免疫应答:潜伏期长,抗体多为IgM,效价低,维持时间短 再次免疫应答:潜伏期短,抗体以IgG为主,效价高,维持时间长 3. 效应阶段:抗原成为被打击的对象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体液中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与抗原特异结合、激活补体、结合细胞、通过胎盘)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致敏淋巴细胞通过与相应的抗原接触直接杀伤病原靶细胞,或释放多种可溶性的生物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 第四节 免疫学方法 传统免疫学方法又称为血清学反应。 现代免疫学方法包括体液免疫,还包括细胞免疫的各种方法。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1、特异性 2、可逆性 3、定比性 4、阶段性 5、条件依赖性 (一)凝集反应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当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后,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可逐渐聚集,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在实际操作时,一般要稀释抗体。 具体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 二、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早在1896年,Widal就利用伤寒病人血清与伤寒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的现象成功地诊断伤寒病。1900年Landsteiner在特异血凝现象的基础上发现了人类ABO血型,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一个世纪以来,这些经典的血清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继续造福于人类。根据凝集反应的原理,以后又发展建立了各种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抑制试验以及固相免疫吸附血凝试验等新方法。 (二)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沉淀现象。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可以是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等;抗体称为沉淀素。 在操作时,一般要稀释抗原。 早在1897年,Kmus发现鼠疫杆菌的培养滤液能与相应抗血清发生沉淀反应。一个世纪以来,沉淀反应这一古老的经典抗原抗体反应,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今仍然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和临床检验工作中常用的、简便可靠的一种免疫学试验方法。就广义而言,目前广泛应用的各种高度灵敏和特异的标记免疫检测技术,如免疫荧光、放射免疫分析及酶免疫分析技术等,也都是在沉淀反应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 经典方法 现代方法 环状沉淀反应 絮状沉淀反应 单向琼脂扩散法 双向琼脂扩散法 对流免疫电泳法 火箭电泳法 双向免疫电泳法 沉淀反应的主要方法 (三)补体结合试验:可用于检测未知抗体或抗原 (四)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是免疫学和病毒学中常用的一种抗

文档评论(0)

lifang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