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pptVIP

第五章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温故知新: 唐末农民战争使唐朝政权名存实亡。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从此,我国开始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到979年,在北宋统治者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先后努力下,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不是全国统一)但是不久,北宋的统治就出现了危机,主要体现在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疆民族危机三个方面。 当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并立着契丹族建立的辽,后来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以及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族是怎样兴起的? 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 秦汉时属东胡族系,是鲜卑族的一支 原来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北魏时期自称契丹,有八个部。 唐初,契丹归附唐朝,同中原地区往来密切,互相交换物产。 唐朝末年,契丹势力不断发展,日益强大。 强调契丹的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契丹族从游牧发展为农耕,这是历史的进步。唐朝以来,契丹和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唐末,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出长城,契丹贵族也乘机南下俘掠人口,因此契丹境内汉人越来越多。这些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 2.契丹国政权是怎样建立的? ①各部统一; ②提倡农业; ③接受封建文化。 另外还有当时中原地区正处在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强有力的政权有效地管辖该地区。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契丹各部的统一。 建立的时间(916年)、人物(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 少数民族发展的共同特点:即政权建立后,逐渐接受中原先进文化,从而加快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在契丹发展和政权建立整个过程中,耶律阿保机是核心人物。 评价依据:统一契丹各部、接受汉族封建先进文化、建立政权等方面。 结论:耶律阿保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在契丹族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启示:中华民族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少数民族领袖人物同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值得肯定。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克服大汉族主义倾向,形成“大中华”的概念。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见107页 辽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蕃汉分治”的制度?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起到了什么作用? 在辽广阔的统治区内,大体可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渤海人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等族人民。为了适应这些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生产方式,辽政府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双轨统治机构。 南面官照“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的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这一制度的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一种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对辽用兵 宋对辽用兵的目的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夺取幽云十六州。(随着契丹的势力日益强大,契丹贵族经常南下,对中原进行掠夺。在耶律德光统治时期,中原地区正好是后唐统治。后唐的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野心,但力量不足,他便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军队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是为后晋。石敬瑭做了皇帝后,就把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进一步壮大了契丹的力量,为以后宋辽争端埋下了隐患。) 宋军两次征辽均以失败而告结束。之后宋由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即“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这反映了北宋统治者的腐朽和虚弱。 2.澶渊之盟 宋进攻辽是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辽攻打宋是为了南下掠夺财富。(可见宋辽之战分为两阶段 ) 1004年,契丹军队大举南下。因北宋政府没有统一的部署和指挥,各城孤军奋战,于是契丹乘虚而入,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逼近都城东京。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射死了辽大将。辽方担心不能取胜,于是提出议和要求,正中宋真宗下怀。1005年,双方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给宋朝带来了什么影响? 澶渊之盟是在宋已经取得胜利但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 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 澶渊之盟后出现的历史现象: ……河北两地供输民毋得市马出城,犯者以违制论(宋) 每擒获鬻马出辽人,皆戮之,远配其家。 雄州容城归信县多市马出入边城中,为契丹籍送幽州。 河北榷场博买契丹羊,岁数万……公私岁费四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