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文摘要
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1950年代形成以来,已历经了几十年的过程,
虽然其间经历了时代思潮的变化、历史潮流的转换、学术思想的起伏衍替,由冷
战过渡到到后冷战时期、由追求现代性到后现代主义盛行,然而在不同时期、不
同的时代境况和思想环境中,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直保持了不断开拓、时
时更新、积极创造的充满活力的势头。几十年来,理论背景不同、学术立场各异
的学者们依据自己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和学术个性,发展出形态丰富、内涵深
刻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叙述。新颖的理论观点、独特的学术思路、开阔的研究境
界,这些都使得欧美的现代文学研究呈现出丰富复杂的向度,从强调“纯文学”
的非历史化内涵、秉承着英美人文主义大传统的英美文化的主流向度,到取法马
克思主义文艺观、以革命历史实践为研究重点的革命化的左翼向度;从渗透着欧
洲中心论的欧美传统观念,到后殖民主义思潮、及“以中国为中心的理论诉求;
从以台湾为背景、恪守西方价值观、带有新保守主义色彩的文学史观,到以大陆
为背景、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充分显示自身思想特色的研究向度,这些指向
各异、内涵不同的学术向度各自充分发展、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论述、构成关于
历史的互为依据、互相指斥、又互相拆解的“众声喧哗”般的对话情境,共同构
成了维度开阔的话语空间。在这个话语空间之中,各种不同学术向度的观点互相
争鸣、精彩对话、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思想和学术“张力”的场域。正是这种
研究格局中内蕴丰富的“向度和张力”成为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显著的一
个特征,也是欧美学界数十年来学术更新和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源头,这使得
这些欧美学者本身的精神世界和学术格局中充满了有机的弹力,使得他们的研究
能够在一种思想和理论比较丰盈的内在精神环境中展开,能够锻炼出比较锐利的
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能够形成比较开阔充实的研究格局和探索思路。
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其问思潮叠
涌、流派纷呈、成果斐然,本文希望能以有限的篇幅对之做一个比较清晰连贯的
梳理。近年来,欧美的现代文学研究被大量翻译和介绍到国内,对大陆学界固有
的型构和视域形成一波波的冲击,连续形成爆炸性的学术热点和刺激性的思想聚
焦,许多欧美学者的理论已为大陆学者们耳熟能详,例如夏志清的“感时忧国”
论、李欧梵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追寻、王德威的“晚清现代性论述、刘禾的“被
译介的现代性”等等,这些理论业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在不同的层面上
持续地引起同响。但与此同时,国内对欧美的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进行梳理
和辨析的工作仍相当欠缺,本文就希望能在这方面弥补目前学界的一个空缺,通
过对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总体状况和内在脉络的梳通和整理,勾勒出欧美学
术界发展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面貌,并且通过对学术思想脉络的把握,充分呈现出
欧美学界研究的丰富向度及其内蕴的学术张力。本文不仅希望对欧美学界的发展
脉络的总体状况和欧美重要学者的学术成就进行深入细致的辨析整理,还希望在
此基础上,能够揭示出欧美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因,充分展现在理论形态之中所包
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立场、审美意识等深层的富有个体特征的精神因
素。从这种内在的精神层面上来,充分诠释欧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丰富复杂、异
彩纷呈的外部形态,达到对其价值内核与学术精神真正的理解和把握。
本文在绪论外共分六章,分别对欧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展和演变的历
程,欧美重要学者的思想意识、文学观念和学术成就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绪论中,对欧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经历的主要阶段、发展的脉络做了概要
的介绍,主要梳理了欧美学界内蕴的几种不同的学术向度,呈现了理论背景、价
值取向、学术立场等方面的差异,对欧美学者们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叙述的影响,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价值态度和理解方式。
第一章论述的是东欧与苏联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苏联和东欧学界在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下,呈现出强烈的左翼的思想特征,苏东学者站在唯物史观和
革命化的社会观点之上,强调以“科学”、“客观的历史观点来看待中国现代文
学,往往较为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以同情和赞许的态度来看待中国
现代具有战斗性的左翼文学。其中普实克、高利克等优秀学者在比较固化的文学
观念中寻求某种较具个性色彩的独立观点,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创立和发展做
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章论述的是西方(西欧和北美)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兴起和演变的
过程,西方学界在发展中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20世纪60.70年代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