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和文学翻译“团结”——罗蒂公共“团结”思想观照下文学翻译研究.pdf

想象和文学翻译“团结”——罗蒂公共“团结”思想观照下文学翻译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8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文学,一般认为是想象的创造物。但从想象入手来研究文学翻译,研究想象 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的翻译思想家却并不多见。相反,由于深受认识论中心主义 的影响,人们往往以理性为终极的运思模式,以挖掘文本中“不变的”意义为己 任,忽视文学本身特有的“反逻各斯”倾向。如此一来,文学翻译将可能会在逻 辑单一化思想的掌控下,成为理性“化异为我”的工具,“他者因而也就成为被 压制和漠视的对象。事实上,在传统形而上学趋向终结,“逻各斯中心主义’’正遭 受全面批判的语境下,想象并不只是在艺术创造领域才能纵横驰骋,它已经成为 可以摆脱理性束缚的一条通途,让我们在概念思维停止的地方“自由飞翔。 在这样的语境下,探讨想象和文学翻译的关系、文学翻译中想象可能发挥的 作用,便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一,能够揭示文学翻译走出“逻各斯中心主 义束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可以彰显文学翻译的“反逻各斯’’倾向;三, 有助于实现文学翻译的伦理:创造“自我”与“他者’’的“团结”;四,促使我们 重新审视想象和文学翻译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文学翻译的“诗化” 本质。 本论文采用理论探索和实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来研究想象和翻译的关系问 题。首先,依托罗蒂想象创造公共“团结’’的思想,从学理上分析论证想象超越 理性束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在文学翻译中发挥作用可能的表现形式。之后, 在学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具体的翻译行为和个别译本,进一步阐释这种理 论探索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最后,推出想象可以实现文学翻译中“自我’’和“他 者”的和谐相处,达成她们/他们/它们的“团结。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以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为起点,阐明了想象和文学翻译关 系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现有研究 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本研究的重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最后介绍本文的理 论依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以及各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主要论证,在“后形而上学’’的语境下,想象实现文学翻译“团结”的 ; 可能性。 首先,本章通过历史回顾指出,想象的历史就是摆脱理性附庸地位、自由“飞 升的历史。其次,在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推出想象在“后形而上学”语境下的 定义和特点。我们认为,它是将“不在场”的事物带出,继而使之与“在场”的 事物“统合”,最终将它们构建为“共时性”整体的能力或过程。它具有历史的、 自由的、创造的和伦理的四个特点。再次,在简单介绍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哲学思 想之后,对他所提出的公共“团结思想以及想象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加以勾勒。 简单说来,“团结”指向“自我”对“他者”的责任,是“自我’’对“他者的容 忍与接纳。想象,在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哲学中以“创造隐喻的官能”形式出现。 启动想象,以“设身处地”(想象的第一个作用)为前提,通过建构乌托邦营造出 “诗化’’的语境或空间(想象的第二个作用),利用再描述(想象的第三个作用) 就可以创造出公共“团结”。最后,通过论证可以把创造“团结’’的想象视为一种 再描述的官能,同时把翻译视为一种再描述,本章得出结论:可以把翻译视为一 种形式的想象。如此一来,翻译在想象力的观照下,便可以实现“自我与“他 者’’的和谐相处,实现她们/他们/它们的“团结”。 在论证了想象可以创造文学翻译的“团结之后,本文把想象的上述三个作 用加以细化,进而把它们相应地运用于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即起始的面对“他 者”;随后与“他者’’展开交流与沟通;最后通过再描述完成翻译过程),并在后 文三章之中,对其实现文学翻译的“团结的作用进行阐述。 第三章讨论想象在翻译的第一个阶段中所起到的作用,即在面对“他者”时, 想象如何可以飞离“在场’’实现“自我对“他者’’“设身处地’’的认同。本章是 以批判“在场的形而上学’’对翻译的掌控来展开论述的。首先,对“在场及其 “主客二分”的表现形式进行界定,并进一步明确这种表现形式所具有的外在性、 理性至上和同一性特征。其次,从翻译理论建构、具体的翻译行为和个别译本的 某些表现三个角度,来分析上述三个特征,并试图阐明“在场的形而上学操控 下的翻译是如何“化异为我的。再次,引入想象的“飞离在场”帮助翻译摆脱 “化异为我’’的工具论地位。想象的飞离“在场”主要包含离开“在场”,超越“在 场(的形而上学)’’和“设身处地三个层面的意思。它可以通过移情来实现。移

文档评论(0)

文档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