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
式的角度出发,版框位置即版心定铎是书籍内文形质的重要框架基础,版心位置
确立之后尚可谈及版式,我在研究和分析明初监本制书时发现书籍定版中的技术
层面的变化,由于所跨越的年代非常的接近,这种变化可以视为忽然的转变,那
么究竟是什么引起了起这样的变化,是本文要论述的。许多自然的转变通常被视
为偶然,然而许多看似偶然发生的转变其内在有着积聚的所谓“深因”。这也就是
所谓的“文化”,文化这个词常常披着面纱,当我们去层层剥开的时候将变得越来
越理性,这便是“格物”的精神,时常因为最终缺乏了神秘感而不屑于直面它的真
实,或者因为太过直接而被斥之为庸俗。然而文化真正是由像拿起杯子喝水这样
微不足道的点滴汇聚而成的。
10
格物致知,追本溯源 ——
明初内府制书版式变化中的技术进步
第一章 格物致知
一、书籍的原始之“道”—— 启蒙时期的书写规律
(一)甲骨的“行格”
文字的承载物——所谓“书”者,最初是以龟甲的形质存在,半数记载巫谶,
半数记载日常生活信息,这些源于上古先人在原始生活中对环境不断的观察积累
形成的交流媒介,并不是某一个人或神创造的。当我们翻开古籍,许多先入为主
的概念:天头、地脚、书耳、象鼻,把书描述得如同人脸,一些专家将其归于“五
行”和“天道”,却又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历史行将久远,近代社会的各种人文历
史因素的汇集致使古籍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用玄理去表述古籍版面,实在有违
中华文明一贯的格物精神。
古籍中实有的名目所含的“道”究竟从何而来?西方人在描述书籍的时候运用
的是数学、几何、逻辑;中国描述书籍是不可琢磨的词汇,事实真的如此么?在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对“道”做过理性的剖析,认为它是与中国科
学技术发展相糅合的。中国人信奉祖先,而祖先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人及事物,
古人所谓的“天道”在殷商时期是所谓天、鬼神、祖先、牲畜图腾意志等。对“天道”
的揣测,通过巫的媒介,以刻写于甲骨上的文字记载下来,出土的大部分龟甲用
11
于记载卜辞可以为佐证注1。 商代文字材料主要有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青铜文字。
这些佐证均为商代后期(武丁至帝辛纣)文字,这些事无巨细用卜贞断吉凶,内
容涉及商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有时对同一事件要进行反复占卜,时间可经年。骨
文字的行文方式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受制于材料和占卜过程中的偶然形成的裂
纹,致使他们在纵向上或精确垂直或呈一定程度的倾角,然而一组信息均朝统一
的方向行文。这在各个时期的甲骨上均有体现。(见附录一)
由于对同一事件不同时间的占卜,在行文上形成了对称的文法,这种以甲骨
纹线为中轴的中心对称的形式实际是缘于对事件的实证记录,这个过程虽是巫卜
的迷信活动,然而通过骨文字的记录活动却是实证的、理性的。我们观察到,随
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占卜结果呈现一种逻辑的排列方式,即自上而下自右而左呈
现栅格的形式,在方向上与载体边缘形质呼应且与文字自身组织呼应;在对历法
进行记录的骨片上,文字呈现了较为精确的对齐,从某个侧面体现古人在攸关生
产生活的历法上的精确性和慎重的态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