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运送机制:依靠磷酸转移酶系统,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己糖磷酸转移酶系统进行,具体运送分两步进行: 1.热稳载体蛋白(Heat-stable carrier protein,HPr)的激活 细胞内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通过酶Ⅰ的作用把HPr激活。 酶Ⅰ PEP+HPr 丙酮酸+P-HPr 2、糖被磷酸化后运入膜内 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底物特异膜蛋白——酶Ⅱ结合,再被转运到内膜表面。这时,糖被P-HPr上的磷酸激活,通过酶Ⅱ(包括酶Ⅱc,酶Ⅱa,酶Ⅱb)的作用把磷酸糖释放到细胞内。 酶Ⅱ P-HPr+糖 糖-P +HPr 基团移位模式图 细胞膜外 细胞膜内 细胞膜 PEP Pyr:丙酮酸 S:糖 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Hpr:热稳载体蛋白 EⅡc EⅡb Hpr P P P P EⅠ Pyr EⅡa P P P P P 第四节、培养基(medium或culture medium)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混合养料)。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 目的明确 营养协调 理化条件适宜 经济节约 要根据工作目的选用和设计培养基。 培养的菌种?要获得的产物?实验室研究还是大生产?种子培养基还是发酵培养基?等等…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需要配制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基组分应适合微生物的营养特点。 1、目的明确 常见的培养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基: 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放线菌:高氏一号培养基 霉菌:察氏合成培养基或 PDA (Potato-Dextrose-Agar) 酵母菌: 麦芽汁培养基 2.营养协调 营养物浓度 浓度过高——对微生物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浓度过小——不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碳氮比(C/N):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与繁殖及代谢物的形成与积累,故常作为考察培养基组成时的一个重要指标。 碳源中的碳原子的mol数 C/N比值= 氮源中所含的氮原子的mol数 C/N直接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及代谢物的形成与积累。 例:谷氨酸生产中 C/N =4/1时,菌体大量繁殖,谷氨酸积累少; C/N=3/1 时,菌体生长受抑制,而谷氨酸大量增加。 一般培养基C/N为100/0.5~2。 一般情况下,真菌需要的培养基C/N 比较高,细菌需要的C/N相对来讲比较低。 *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第四节 培养基 营养( nutrition ): 是指生物体从外部环境中摄取对其生命活动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满足正常生长和繁殖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营养物( nutrient ): 指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包括光能)。 营养物能够为微生物提供结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物质和必要的生理环境。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元素组成 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铁。 其它元素:锌、锰、钠、氯、钼、硒、钴、铜、钨、镍、硼。 碳 50 49.8 47.9 氮 15 12.4 5.2 氢 8 6.7 6.7 氧 20 31.1 40.2 磷 3 — — 硫 1 — — 元素 细菌 酵母菌 霉菌 表4-1 微生物细胞中几种主要元素的含量(干重%) 上述元素主要以水、有机物、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