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讲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防盗防骗防抢劫安全教育讲座 校园安全涉及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20种之多,其中包括抢劫、盗窃、被骗等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我们学生的健康成长。同学们,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为了让学校安全警钟长鸣,为了我们能有一个舒心、优雅、文明的学习环境,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展防盗防骗防抢劫安全教育讲座 。 一、为什么有些大学生在交往中容易上当受骗?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加选择地结交朋友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走进学校,进入大学后吃住在学校,每天过着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的生活。大多数学生喜欢结交朋友,但一些同学防范意识差,警惕性不高,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辨别能力 在大学校园里,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一些来访的老乡、熟人、同学,或同学的同学、老乡的老乡、朋友的朋友之类的人。然而,这其中有的是真,有的是假,可许多学生又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在不辨真伪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而不信其无,而且有些学生常常把他人来访看做是自己的一种荣耀,这就给骗子以可乘之机。 (三)疏于防范是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 据资料显示,在校大学生被骗取钱物,绝大多数是疏于防范。事实上,很多大学生(特别是新生)热情奔放,性格直率,经历的事情很少,没有处事经验,防范能力也比较差,大多数人被骗后方知后悔莫及。 (四)求人办事,成事心切,从而导致上当受骗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难免求人相助。在校大学生涉世不深,有时为了办事而轻率交友行事,不分青红皂白,弄不好就要被骗。据了解,当前大学生容易被利用的心态一般为:急于求成,爱慕虚荣而无戒备之心;想经商助学而缺乏资金和经验;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单位而又没有门路;不经过自己劳动而想摇身一变为富翁等等;这些都是导致上当受骗的诱发心理因素。 [典型案例1] 2008年3月,一女同学小王报案称:在校门附近遇到一个年龄在20岁左右的小伙子,他主动与小王搭话,相谈甚欢,自称是四川大学某专业的学生,因为来宜宾找同学玩,手机话费打完了,该男子得到小王的同情后,便向小王借手机假意给宜宾的同学打电话,并让小王接听,对方证实了该情况,得到小王信任后,以需要接收考试资料邮件为由,向小王借手提电脑,说就在校门口收邮件。拿到手提电脑后,该男子给了小王10元钱,让买两瓶饮料一起喝,小王到不远的学校超市买饮料,回来该男子早已不知去向,小王方知受骗。 [典型案例2] 2008年,大二一个女同学在宿舍里接待了一个“老家厂里师傅同事的姑娘”的陌生人,此人一口一个“师妹”,声称是特意前来“看望一下的”。这个女同学出于对昔日师傅的信赖,根本没有细问,就留陌生人住下。殊不知这个陌生人正是一个女骗子。趁同学们上课时,将该生寝室洗劫一番,盗走毛衣、大衣和数百元现金。 [典型案例3] 2007年9月,学生宿舍住进六个刚入学的新生,六个人在互作自我介绍之后将各自姓名、籍贯都张贴在门上。一天中午,一个20来岁的人前来,直呼室内一个山东籍学生陈某的名字,自称是本校大三同专业的学生,也是山东人氏,陈某以为异地遇见老乡,十分高兴,同室其他人也为之庆幸。略事寒喧,来人提出因住院需借一点钱,并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陈某一听慷慨应诺、随即掏出200元。该人激动地表示“真是人不亲土亲,如不嫌弃愿交个朋友”,说罢,立下借据。事后,陈某找遍校园,也找不到这个“老乡”。一年后那个主动上门认老乡的家伙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才知道是个专门诈骗的流窜分子。 [典型案例4] 应届毕业生董某,为了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又缺少门路,四处奔波。经过托人再托人,结识了一位自称与理想单位领导的儿子是好朋友的胡某。胡某声称只要交上800元介绍费,保证没有问题。董某写信向父母要来800元介绍费交给胡某。胡某钱一到手就再也没了踪影。 以上四个案例所提到的上当受骗的大学生皆是由于缺乏防骗知识,轻听轻信,不重视个人信息安全,疏于警惕性而造成,大学生要从中吸取深刻教训。 [防范对策]:①、不要将个人信息资料及信用卡密码等轻易告诉他人或借给他人使用,防止被人利用。②、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警惕性,特别不要轻易将钱物借给陌生人。③、慎对求职、应聘、培训等广告,谨防上当受骗。④、交友要谨慎,任何时候都要避免以感情代替理智。⑤、发现可疑情形采取关闭手机等避险措施前,应及时告知父母、老师、保卫处或派出所。⑥、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⑦、上当受骗后要及时报案、大胆揭发,使犯罪嫌疑人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发生在高校的诈骗案中,针对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骗术? 1、通过上网聊天交友,取得信任后,编造谎言进行诈骗; 2、假称自

文档评论(0)

考试教学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