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洋时期银行界关于合并联合的争议
摘要:1916年、1921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次挤兑风潮,强力震撼了中国金融界,部分银行界人士将视野转向欧美,积极宣传欧美银行合并联合理论。这一理论传入中国后,一度引起中国金融界的激烈争议。银行合并联合主张的提出,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印迫切性、自救性和民族感。这一理论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不仅在银行制度建设思想上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对后世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北洋时期;银行合并联合;挤兑风潮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3)01-0081-08
一、引言
近代银行产生于15世纪,但其引入中国的时间却并不长。1846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首次提到英国银行。之后,国人纷纷介绍西方现代银行理论,如洪仁玕、郑观应、容闳等。1897年,受西方银行理论的影响,铁路督办盛宣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其用人办事,悉以汇丰为准”。可见,自新式银行扎根中国大地始,西方现代银行的经营理念就影响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而19世纪中叶,英国银行合并联合的浪潮,不仅席卷了欧美各国,同样也冲击着近代中国的银行界。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银行界对合并联合理论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议,此次争议持续数年之久,不仅促进了近代中国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的发展,对于探索新的银行发展模式、规避金融风险,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学界对此专题的研究略显薄弱,程霖教授在《中国近代银行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一书中概述了于树德等人的观点,但限于论著主旨及篇幅,未提及欧美银行合并联合浪潮与此次争议的关系,对于此次争议的过程及对中国银行界的影响,作者也是一笔带过。旭教授在《近代中国银行联合兼并活动探析》一文中,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官办、商办银行的联合兼并活动,认为行业竞争、政府非理性和政局动荡是其主要成因,全文却并未探讨欧美及中国银行界关于合并联合的争议。何一鸣等《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修正》一文也未提及此次争议活动。因此,笔者欲就此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银行合并联合主张产生的背景
1914年8月,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德、美等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此时正是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羁绊,奋发图强的大好时机。但热衷予做皇帝的袁世凯,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大举借债、耗尽国库,甚至还挪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发行准备金,进而不断引起近代中国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
中国银行成立于1912年2月,在1913年4月国会通过了《中国银行则例》,《则例》规定:“中国银行系国家中央银行”,额定资本6000万元(“元”,指“银元”,下文同),主要业务为代理国库、承汇公款、发行钞票等。交通银行成立于1908年,1914年国会修改章程,改股本为1000万元,并规定为国家银行,继续经理轮船、铁路、邮政、电讯“四政”的收支,同时承担发行钞票,分理国家金库,国内外汇兑等业务。既然中交两行为国家银行,当然免不了受政府行政命令的支配。据统计,1913年底中国银行发行额仅502万元,交通银行1914年底也只有893万元。但到了1915年底,中、交两行的发行额分别增至3844万元和3729万元。此时,中国银行为政府垫款1204万元,交通银行垫款4750万元,尤其是交通银行,其垫款额占其全部放款的94%,占全部存款的72%,此举为1916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挤兑风潮埋下了祸根。
到了1916年初,社会上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纸币的信心已开始动摇。3、4月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现金库存枯竭的消息传到民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交通银行,和广东、浙江等地的中国银行,纷纷出现挤兑。4月8日、11日,政府两次密电各地中交两行,将现银运京集中,由于交通阻塞及各分行的抵制,未能如愿。5月11日晚,政府下令封存北京中交两行现金71万两。12日,政府公布停兑令,宣布“自奉令之日起”,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纸币,“一律不准兑现、付现”,所有库存现款“一律封存”,“各省地方,应由各将军、都统、巡按使……严行弹压、禁止滋扰”。
停兑令颁布后,北京市场顿起恐慌,中交两行的纸币跌至六折。粮、盐、油、炭、日用品及洋货奢侈品价提高三四成,米价比原价增加了百分之五,金价每两50元增至80元,当铺则止当侯赎,商号则停止贸易,生意萧条,市况惨淡,最终酿成震撼全国的1916年“京钞风潮”。中国银行北京、天津、济南、热河、广东等分行,有些迫于政治压力(如京津),有些则是现金早被抽空(如济粤),不得不停兑,但上海、江苏、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河南等分行则继续兑现,维护了中国银行的信誉。而作为袁世凯政府“内库”的交通银行,迫于政治压力和现金短缺,不得不遵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