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下森林断想 地下森林简介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 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熔洞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芪、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这样的大动物也会时隐时现,甚至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 作者:张抗抗 1950年出生于杭州 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 1969年赴北大荒上山下乡 1972年又开始发表作品 1977年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 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现任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 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 朗读全文,边读边划: 生字词 难句 佳句 本文是什么文体? 散文 按照下列提示将课文分为三段 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 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 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阅读开头部分 朗读:   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 不,是写一般的森林。 由一般森林到地下森林。 朗读:   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我寻找你,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袅袅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 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 作者写这些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 她感叹什么? 感叹“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 感叹大自然“多么不公平啊”; 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 感叹它遭受了 “不幸”,“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这一段中哪几句是问句? 可是你,却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飞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 它们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引出下文,领起下文。   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来?   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作者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 使感情的表达更加强烈和充沛。 老师提示:第二人称便于抒发强烈感情。 阅读3-20自然段 阅读这一段,概括说明: 地下森林是由于什么原因形成? 由于“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 本文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 根据这一大段的内容猜测探究: 什么叫“断想” ? 断想:片断感想。《现代汉语词典》 根据这一段内容考虑,“断想”似乎是根据某种情况判断、断定和想像。 这一部分哪几句突出地表现了 地下森林遭遇到的“不公正”?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走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这段话有言外之意,是理解课文的关键。先小组讨论,然后当众说说你的理解。 (没有“标准答案”,注意主动探究)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沉湎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走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 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 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不”? 为了加强语气,有强调作用。 这叫做“反复”的修辞方法。“反复”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这三个问句与第二段的问句相同吗? 不同。 第二段的问句是“设问”,

文档评论(0)

书是爱的奉献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