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墩村传统建筑的营造技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大墩村传统建筑的营造技术   摘要:广东省佛山市佛山新城内的大墩村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并具有独特风貌。通过对大墩村的多次现场调研和对村落中传统建筑进行测绘,我们尝试归纳其传统建筑的平面形制中的传统特色与地方风格,并总结出其结构构造中的营造手法。   关键词:大墩村传统建筑营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大墩村背景介绍   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佛山新城核心区内的大墩村,身处广府民系文化核心区,具有典型的广府传统聚落与建筑特征。村内的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并具有独特风貌。   通过对大墩村的多次现场调研和对村落中传统建筑进行测绘,我们尝试归纳其传统建筑的平面形制中的传统特色与地方风格,并总结出其结构构造中的营造手法。   二、大墩村传统建筑的平面形制特点   (一)平面形制的不同类型   在大墩村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制有以下几种:   “直头屋”,为厅房合一的单间小屋,灶在厅内或厅后,为较贫穷住户使用。   “明字屋”,为双开间,象征“明”字,因此称明字屋,根据厨房位置的不同还可细分为三种形制。厅、房在前,厨房在后,为一种;厨房在前,厅、房在后,为一种;厅、房在中间,厨房在外面或在侧面。   “三间两廊”,在粤中广府地区的民居多采用“三间两廊”屋(图1)。陆元鼎先生指出:“这是本区(粤中)最主要的平面形式。平面内厅堂居中,房在两侧。厅堂前为天井,天井两旁称为廊的分别为厨房和杂物房。天井内通常打一水井,供饮用。作为三合院式的建筑单元,可组合成其他类型的大型民居,但此地区强调的是聚落意义上的聚族而居,由“三间两廊”屋为基本单元,按方形网格体系直接组合成聚落建筑群体。   (二)平面形制的基本尺度   传统民居的平面尺寸中有几个构造的尺度,可以作为控制整个平面的基本尺度。    一个是“坑”   岭南地区的“间”是由瓦坑数确定的。两瓦之间为“坑”,这里指的是两瓦片中线到中线的宽度,由于此地区屋面盖瓦一般排列较密,“坑”一般比瓦宽3%~5%。   粤中地区的三间两廊屋,正屋明间的宽度为17~21坑,两侧次间为13~15坑,也有比较大的,但都取奇数。总的原则为:侧屋以及从屋的宽度不得超过正屋,后屋的开间则可与厅堂相一致。以梁氏家庙为例,家庙头门有17坑,每坑宽度约为24。6cm,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一个是“檩”   粤中地区民居厅堂一般不使用梁架,主要由檩的多少确定房屋的进深,如13檩,17檩等,一般檩距为50~60cm,以防止人爬入为标准。   二、合理有效的结构体系   (一)结构体系的演变过程   从史料记载和岭南地区及其周边各地的少数民族的聚落现状可以看出,古越人使用的是干栏式建筑。三国吴国时期沈莹的《临海水土记》写道:“安家之民,悉依深山,架立屋舍于栈格上,似楼状。”唐朝魏徵《隋书·地理志》说:“自岭南十二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俚人皆巢居崖处。”为适应广州地区湿热的气候和丛林环境,古越人发展出了这种底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具有防晒、隔热、通风、防雨、防潮等功能。干栏式房屋,是岭南的地理、气候、环境的产物。   从秦汉时期起,随着岭南地区建筑材料的制造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墙体承重式和穿斗式建筑普遍出现。   因为干栏式建筑对湿热的气候有很好的适应性,而墙体承重建筑则有施工简便、构造坚固以及承载力好的特点,尤其是从明代起砖瓦的技术得到了发展,而且逐渐成熟和完善,因此墙体承重的方式成为了便利的方式。于是穿斗式构架和墙体承重式结构得到了延续和发展,而干栏式居住建筑在岭南汉人聚居的地方逐渐消失。   (二)木构架的地方形制   在大墩村,大部分的建筑都是小型的传统民居。这些建筑多为单开间、双开间及三开间的。屋顶一般为硬山形式,其结构为砖墙承重,构造的方式为墙上承檩,檩上支椽,椽支撑屋面重量。   中大型建筑的主要代表是梁氏家庙(图2)。   下面就试着以梁氏家庙为例,来分析一下这一地区传统建筑木构架形制的地方特色。   梁氏家庙为梁姓主祠,亦称为“永思堂”,坐落于村中金马坊玉堂里。据村志记载,当年梁衍泗得翰林位后,获“金马玉堂”的殊荣,故能称宗祠为家庙,并在其内设置香亭及“一品当朝”的屏风。   家庙二进三开间,两侧有外廊、偏间,面阔27。83米,总进深为32。66米 。砖木建筑,主体构架采用的是一种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的构架(图3),这种构架充分发挥了穿斗式构架刚性大和抗风性能好的优点,同时也利用了抬梁式构架创造大空间的优势。孙大章先生在《中国民居研究》中将此结构称为插梁式构架。这种结构的形成,既是南北结构模式的结合,也是适应本地多台风的自然条件的结果。   插梁式构架的特点是瓜柱承上端托檩,檩下与瓜柱间为梁穿过,而梁的两端插入临近的两端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