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新变化及其其应对.doc

当代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新变化及其其应对.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新变化及其应对 ——基于经济发展模式内在缺陷的视角 作者:杜人淮??时间:2012-09-18?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通常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存在密切联系,并一定意义上规定着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和规律。“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的产生,是战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新变化呈现出的显著特征。战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出现的“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问题,很大程度上由某些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缺陷所致。为了规避中国经济陷入“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风险,有必要采取有效举措,加快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性特征,而经济周期性波动通常与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密切联系,并一定程度上规定着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和规律。当代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是利益关系矛盾和冲突,但经济发展模式缺陷是主要成因。(杜人淮,2012)“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新特征,这些新变化同有关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内在缺陷密切相关。研究当代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新变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内在缺陷的关系,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更好地规避“滞涨”、“泡沫经济”和“中等收入陷阱”等风险,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虽经历一个经济相对繁荣时期,但20世纪70年代却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了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并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滞涨”现象。滞涨时期,美国1970-1979年间的GDP平均增长率仅为3.2%,1973-1982年间美国和西欧工人的平均失业率均超过10%。1965年美国制造业设备利用率曾达到86%,但20世纪70年代末的这一指标却降至70%以下,1982年美国倒闭的企业多达23000余家。(叶振勇,1999)“滞涨”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周期的顽症。“滞涨”现象的出现,对风靡西方的凯恩斯主义提出了有力挑战。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生产停滞和失业的增加同通货膨胀互不相容。   面对“滞涨”问题,凯恩斯主义信奉者束手无策,既无法解释,也开不出治愈良方。在此情况下,其它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给出了各自的理论解释,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古典综合派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螺旋曲线为基础,用充分就业和自然失业率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现象;供给学派从有效供给不足角度就“滞涨”问题进行了解释;而货币主义学派用合理预期等因素对“滞涨”现象作出了阐述。为医治“滞涨”,这些理论学派还以各自理论为基础开除了不同的药方。尽管这些理论和主张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未能深入地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内在缺陷视角来把握“滞涨”问题。   20世纪70年爆发的以“滞涨”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同西方国家采取的特定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二战后,西方国家为缓和或避免再度跌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接受了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经济理论及政策主张,并通过“增税增支”财政政策等政府干预手段人为地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这种通过政府干预刺激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虽暂时缓解了生产过剩问题,带来了经济的相对繁荣景象,但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过剩的根源。不仅如此,经济繁荣景象还制造了需求规模扩张的假象,刺激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产品供给,使被掩盖的生产过剩问题得以不断积累。一旦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丧失,或出现对经济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突发事件,被掩盖和累积的严重生产过剩问题就会瞬间爆发,导致经济迅速衰退,并造成大量失业。与此同时,政府长期实施刺激经济增长政策,还会造成物价上升压力不断超过生产过剩引起的物价下跌压力。当经济陷入衰退时,政府通常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致使危机期间物价不跌反升,进一步加剧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这样,危机期间就必然出现高失业、高通货膨胀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滞涨”问题。   事实上,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科技革命和国际市场上石油等廉价能源的供应。进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内外环境却出现了重大转折:长期积累的国内经济结构不平衡矛盾凸显,新技术革命创造的新产品达到饱和状态;石油输出国组织夺回石油自主权,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急剧攀升;战后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严重动荡。由于支撑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动力的丧失,依靠扩张型财政政策等刺激经济发展的模式终于走到尽头。以“滞涨”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最终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放弃依靠扩张型财政政策等刺激经济发展的模式。   二、“泡沫经济”与过度依赖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等创造财富的发展模式   20世纪70年的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转而希望从其它经济学派中寻求医治“滞涨”药方。进入20世纪8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