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校代号 10524
分 类 号
学
密
号
级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协
同机制研究
——基于恩施州 L 县的调研
学位申请人姓名
陈
都
培
养
单
位
公共管理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苏祖勤教授
学
研
科
究
专
方
业
向
行政管理
政府人力资源开发
论文提交日期
2012.4.1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恩施州 L 县的调研
学校代号:10524
学
密
号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恩施州 L 县的调研
学位申请人姓名:
陈
都
导师姓名及职称:
苏祖勤教授
培
专
养
业
单
名
位:
称: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论文答辩日期:
2012 年 4 月
2012 年 5 月
答辩委员会主席:
张传烈
2
教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Research on Finance Synergy Mechanism of the Training of
Chinese Rural Surplus Laboror Which Transfer occupation
——Base on
Investigation at L County of En shi City
by
Chen Du
B.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2004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Management
in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Supervisor
Professor Su Zu Qin
May,20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协同机制研究——基于恩施州 L 县的调研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年
年
月
月
日
日
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