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官印鉴定概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汉官印鉴定概论   摘 要:对西汉官印的形制、质地、钮式、印文和印型装饰等诸要素发展演变的特征的系统分析,就西汉官印的鉴定由表及里进行论述,提出了以汉代官制、印制等文物和考古研究为基础的、以认识伪印的制造方法和特点为实践的、同时将汉印制度理论研究与文物鉴定实践相结合的一套完备的汉印综合鉴定体系。   关键词:西汉;官印;特征;鉴定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150-03   任何文物均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综合产物,并具有某一时期的典型特征,剖析并掌握这些构成要素及其在各时期的发展演变特征,是鉴定西汉官印首先必备的一个基本条件。同时,还要了解伪印的类型和制作,这是文物鉴定的另一必不可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掌握真印诸要素特征和伪印类型制作,是鉴定西汉官印的两个主要组成要素。现对鉴定西汉官印的这两大要素作以分析论述。   一、西汉官印诸鉴定要素及其演变特征   西汉官印在我国古代玺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而这些特征是由构成印章的形制、质地、钮式、印文、篆刻艺术风格等诸要素所表现出来的。   (一)汉印形制   1.汉印大小。西汉官印的尺寸一般均较小,其大小只有2个多厘米。其原因为汉制“通官印方寸大”(《汉旧仪》),故印面在2.2~2.4厘米见方,约相当于汉制的一寸左右。汉帝后玺印略大,为汉制方一寸二,印面方边长约2.8厘米。官秩二百石以下汉官印则为长一寸宽半寸的长方形半通印。这是汉印形体的最基本时代特征。   2.印台形式。汉官印均由印台和台面上的印钮两部分构成。根据官员品级高低,西汉官印的印台分为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其中官秩在二百石以上的为通官印,印面呈正方形,方寸大,约2.2~2.4厘米;官秩二百石以下为长方形半通印。西汉各个时期官印的印台在形制和高度上有所不同,汉初有秦风貌,印台薄而扁平,厚度在0.4厘米以下,还有上小下大呈斜坡状的;文景以后印台一般厚约0.5厘米左右;西汉晚期印体由轻薄逐渐变的厚重,印台增厚至0.8厘米以上。   3.汉印钮式。钮式是构成古代官印诸形制中的最核心要素。西汉官印对其钮式都有严格的制度,且同一钮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具有不同的形状,因此掌握印章钮式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特征,即成为鉴定各个时期西汉官印的一个重要手段。西汉官印的主要钮式为龟钮和鼻钮两大类,此外还有螭钮、龙钮、鱼钮、蛇钮等及其他兽钮等。   一是龟钮。为汉官秩比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印的通用钮式。汉印之龟钮有“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的特殊含义(《汉旧仪》)龟钮在西汉官印不同的发展时期,又具有其显著的时代演变特征。西汉龟钮大致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龟首短平,龟身俯卧,四足短而铸刻不清晰,流行于文景帝时期;晚期龟首微抬伸,龟身抬生,龟腿向上呈半立状,四足铸刻清晰,龟背或圆或后部隆起,甲形及纹饰精致,流行于武帝至汉末新莽时期。   二是鼻钮。亦称瓦钮,是古代印章中最常见的一种钮式。其基本形制均为印台背上有一半圆形的环状系,用以穿绶佩带。鼻钮早见于战国,秦时官印大多为此钮式,西汉是由于龟钮的出现,鼻钮遂改为千石以下的中下级官吏印章固定钮式。西汉早期的鼻钮有战国和秦之遗风,为窄面环状;稍后钮面逐渐加宽,景帝以后开始流行薄边覆瓦状的鼻钮;汉末钮边渐厚。   (二)汉印质地   1.玉印。与先秦时期不同,秦汉时期对玉印,特别是官印以玉为质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秦以前以金、玉、银为方寸玺,秦以来,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后汉书?徐■传》)西汉时皇帝六玺和后之玺皆为白玉。另汉时王侯诸卿大夫亦有玉印,其状为覆斗形,往往为私玺或殉葬印。   2.金印。西汉官印中的金印仅次于帝后玉玺,为王侯贵胄、诸公、将军等朝中上卿重臣之用。按文献资料记载,西汉时期使用金印的仅限于皇室至爵中的太子、王、列侯;朝堂上的丞相、太尉、大司马、太傅、太师等公卿;位列上卿的诸将军等高级官吏,以及汉朝赏赐于少数民族首领的玺印。   3.银印。银印为西汉比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员之印章。其范围包括朝中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司长官,如九卿、内史等;军中诸副将和各营都校尉,如“骑都尉印”、“戊己校尉”等;地方郡以上的军政长官,如“沛郡太守”、“彭城太守章”等皆银质官印[1]。   4.铜印。西汉官秩在千石以下的中下级官印皆为铜质,包括通官印和半通印。西汉铜质官印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上自宫廷朝中诸司属官,下至地方郡县太守、郡尉以下的所有官吏,以及军营中的各级属官皆以铜为印。   (三)汉印的文字、篆刻及印面风格   1.印文文字形式。西汉官印的印文皆为反字阴刻,即篆刻艺术上所谓的“白文印”。汉印印文的这一特征,是由当时在封泥上钤印的用法所决定的。西汉时期纸张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