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答题问题分析
?? 今年,我们语文都是网上阅卷,同时有两名老师批阅,评分有差异而两名老师又不能统一意见,将由阅卷组长再次进行批阅,这样增加了阅卷的公平性。我将阅卷中出现的问题罗列出以下几点:
1不注意紧密紧合材料的信息,因文定义。
众所周知,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察,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的推断。如1999 年高考卷14 题翻译题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这实际上是考查“出息”一词的意思。联系上文“资产巨富”和下文“常得郡县为征”、“为债数来”,就可推断这里的“出息”绝对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不是指发展前途和志气,而是指资产的租息收益。而今年的第11题,“庭除甚芜”与下文中的“堂庑甚残”句式相同,“除”与“庑”相对应,可推断其为名词“台阶”的意思,而非“废弃”这样的动词之意。
2不注意新旧知识互助,化新为旧。
近五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总是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今年高考语文试卷第12题:四组例句的后一句依次选自中学课本中的《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梦游天姥吟留别》和《五人墓碑记》。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如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与“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看似结构相似,而前一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另外,做这道题时,如果碰到某些字、词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如“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的 “以”表目的;“以卖州县者乎”是“黠吏因缘恣为奸欺”的目的,译为“用来欺骗州县呢”的意思,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
?? 3 不能灵活采用解题方法。
今年试卷中的第13题把几乎沿续了近二十年的考察辨析人物性格的一题去掉了,而换了一题词类活用的词法题。解题时,首先从“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 ”,“则必折篙破舷碎鹢而后止”,“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四个选项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结构形式都很相像,都是一词与名词在形式上组合似“动宾短语”;其次我们又可以从词性上加以辨析,前三项“崇侈”、“破”和“碎”、“枯”和“尽”均为形容词,在这里为使动用法,最后一项“囊”、“椟”是名词,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是“在皮囊中”“在椟子中”的意思。
4 不能理解全文,辨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在2003年全国卷中曾对此设题,尽管考试说明有要求,但多年未考,考生比较陌生。解答这类题目的常用方法是在议论性的词句上下功夫,充分理解议论性词句的含义,因为它包含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今年第14题,其中A项“文章借他人之口,提示出褒城驿由宏丽变为破败的原因,含蕴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风奢靡的不满。”此项理解仅停留于表面,而没有真正把握住原作者的思想情感。我们从“(官吏)当愁醉酡,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和“ 矧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中可以看出造成弊政的原由是在于朝廷任用非人和官制不善。作者揭露了地方官吏怠惰贪婪,不理政务,而造成百姓困顿的现实。
5 忽略文言句式的存在。
文言文翻译总是考生感到困难的题目,从今年广东考生的答卷统计情况看,古文文句翻译题得0分的有1万多份,可见这道题对同学们来说是“难于上青天”。自2002年的《考试说明》在文言文方面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查点不作要求,文言句子翻译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题,2003至2005年年则沿袭了这一做法,其既覆盖面广,又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综观近五年的试题,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频频出现在文段或试题中,并且屡屡作为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如,2003年全国卷文言文翻译“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中的“廷”、“面”都是名词作状语;又如2004年全国试题“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该句“处”“就”后面分别省略了介词“于”、动词宾语“其(孟尝)”。今年的“盖当时视他驿为壮”,“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翻译为:(褒城驿)在当时比其它驿站更为壮观;(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前一句省略了主语“褒城驿”,后一句题省略了主语“宾客”,翻译时必须将这些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考生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将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就要扣1分。
?
2006备考策略
1确立整体阅读观。
?? 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应考时,我们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文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