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斑蟋腹末神经节的投射研究.doc
双斑蟋腹末神经节的投射研究
摘要:双斑蟋尾须上存在又多种感受器,到现在为止的研究已经表明这些感受器具有感受识别气味、维持机体平衡、辨别方向等功能。但感受器传入纤维的中枢投射部位及形态尚未清楚。本论文通过神经解剖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氯化镍逆行染色和银增感的神经细胞标记技术,对尾须感器在腹末神经节内的投射纤维投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投射纤维大部分分布在腹末神经节的侧端,纤维没有越过神经节中线部分,少量神经纤维投射到中线处,有两条染色比较深得纤维通路,有少量神经元分布在腹末神经节的中下段,在其中线处只看到一个神经元胞体。在腹末神经节底侧端有少神经元出现,背侧其中有一条纤维分支。综上所诉,尾须感器投射到腹末神经节的纤维多投射到腹侧,少量投射到背侧。
关键词:双斑蟋尾须腹末神经节
1、引言
1.1神经投射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近年来对昆虫神经系统的研究发展较快,国内外学者应用许多染色方法对昆虫进行形态组织学的观察。一般应用的材料有2种——荧光着色剂、金属盐和酶。我国常用的染色方法为nissl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前者是用碱性染料对神经组织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神经元胞浆含有核糖核酸,并以nissl小体形式存在;细胞核则不同,其中染色质较少,故染色浅。本研究继续研究尾须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腹末神经节的投射并可以清晰的观察出其轴突走向。
2、材料和方法
尾须神经节投射的组织学研究应用氯化镍逆行染色和银增感染色法。
(1)氯化镍逆行染色
为了研究双斑蟋尾须脑神经元的分布及形态,对其腹末神经节进行氯化镍逆行染色。具体方法如下:解剖双斑蟋,将蟋蟀肢翅剪断,用剪刀将背部剪开,露出腹末神经后,将要染色的神经束剪断。神经束的切断,使用特别的小剪刀,小心剪断。要使被染色的神经数减少,在神经束的基部用玻璃微电极的尖端多次刺入,使通过神经束的部分神经轴突切断。把细塑料小管尖端熔化弄弯并用刀片削成斜坡状,保证小管中空,用1 ml注射器将管内注满氯化镍染色液。使装满氯化镍的塑料小管尖端与虫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将一端剥离的神经索末梢用玻璃钩搭在塑料小管的尖端有染液的部分,用锡纸包裹剩余神经索及脑神经节,以便减少神经节水分的蒸发和防止染液污染神经节表面,影响对神经元的观察;塑料管的另一端用橡皮泥固定于蜡盘的边缘,使其固定不动。为了防止神经节干燥,将制作完的标本放在大塑料盒内,在塑料盒内装少量水,并用大烧杯罩住以便减少蒸发。在室温下将上述实验完后的解剖皿放入底部放生湿纸的大盘上,再盖上盖,放入冰箱中(4℃),放置一个晚上后,或在室温约15℃条件下放置3-8小时后将标本取出,需要进行染色、固定、脱水、透明取出离子液管,将断端附近用昆虫生理盐水冲洗。
管中的液体用口吹气使之排出,残余液体用水洗净,待下次使用。将多余的神经束切掉,将神经节分离取出,移到放有昆虫生理盐水的瓶内。实体显微镜下,滴入数滴氯化钴溶液。边晃动液体边在显微镜下观察。直到发色适合为止,大约10-15分钟。随后用系列酒精(70%,80%,90%,100%)脱水分别10分钟。然后放入水杨酸甲酯中透明,透明后将标本放置于显微镜下,对其神经节内部神经的分布及走行情况进行观察及绘图。
2.1课题探究的意义
本实验通过从外部形态、扫描电镜的超显微结构观察和行为学实验以及神经逆行染色等多种实验技术对双斑蟋的尾须感器系统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探究,并结合近年来对双斑蟋触角等其他器官感受器的研究成果,更全面的揭示双斑蟋感受器结构特点。
3、结论
尾须感器在腹末神经节的投射纤维大部分分布在腹末神经节的底侧端,纤维没有越过神经节中线部分,少量神经纤维投射到中线处,有两条染色比较深得纤维通路,有少量神经元分布在腹末神经节的中下段,在其中线处只看到一个神经元胞体。在腹末神经节底侧端有少神经元出现,背侧其中有一条纤维分支。综上所诉,尾须感器投射到腹末神经节的纤维多投射到腹侧,少量投射到背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T-19638.2-(2005)-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docx VIP
- 高二化学-盐类的水解-PPT课件-人教版gg''.ppt VIP
- 2024年5月25日贵州省税务局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解析(通用卷).doc VIP
- 胸痛应知应会手册.pdf
- 外来器械及植入物的(供应链及消毒灭菌)双闭环管理课件.pptx VIP
- NB-T47008-2010承压设备用碳素钢和合金钢锻件.pdf VIP
- NFPA 72-2022 国家火灾报警和信号代码(中文翻译版).pdf VIP
- 高一《平面向量数量积》习题.pdf VIP
- DL_T 596-2021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docx VIP
- 肺栓塞急救演练.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