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痧症医籍系统考_医学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痧症医籍系统考_医学论文 清代痧症医籍系统考_医学论文 【摘要】 随着“痧”的概念的演变,清代痧症医籍呈现了前期少而精、中后期多而滥、末期罕有新作的特点。虽然痧症医籍曾一度大行于世,但从内容来看,几乎均演化自前中期的五大著作:《痧胀玉衡》、《痧症全书》、《治痧要略》、《痧症指微》和《急救异痧奇方》。其中,《痧症全书》是在《痧胀玉衡》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治痧要略》则是《痧胀玉衡》的节要本。 【关键词】 痧症医籍 痧胀玉衡 痧症全书 治痧要略 痧症指微 急救异痧奇方 中医文献学 “痧”是具有中医文化特质的一个病证。“痧”与刮痧疗法,为我国民间所熟悉,却难以跻身于中医大专院校教材之中,原本是治疗用的刮痧法,于20世纪末又神奇地被包装为现代都市的时髦保健疗法,更重要的是,其疾病史本身又可谓跌宕起伏。鉴于种种矛盾与曲折,“痧”成为一个形成于华夏文化氛围中的鲜活的疾病史个例。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痧”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沙虫、沙病、痧胀三个阶段:“沙虫”以中射工、沙虱毒为代表“沙病”记载首见于南宋,为一组症状,通过刮擦皮肤引起局部出现沙粟状的红色瘀点,俗称“得沙”“痧胀”兴起于清代,范围急剧膨胀,基本成为疫病和不明疾病的大杂烩。直到清初,“痧”还是很不起眼的民间小病种,然而此后“痧”急剧扩张,一度形成“无人不痧,无症不痧”[1]的状况。最后在清末衰落,20世纪中又逐渐回归“沙病”[2]。   “痧”在清代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演变过程。与此相应,研究痧症的专著——痧症医籍的市场温度也出现大起大落、冷热交替。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以下简称“《联目》”)特设“痧胀霍乱鼠疫”一节,这自然大大方便了原始文献的搜集查找。但由于痧证发展史的特殊性,许多文献的著录尚存不妥之处,既有写作年代的讹误,也有书名与内容的舛错。如该节的首书明·穆世锡《穆氏家传痧症辨疑全书》乃儿科痧疹(即麻疹)全书,与清代“痧胀”风马牛不相及。第二部书《痧疫论》则是道光三年(1823年)胡杰(云溪)重订王凯《痧症全书》时附录的自家著作,被误传为清初林森之书。第三部《痧胀玉衡》才是清代痧症医籍的奠基之作,为清代五大痧症医籍之首。   五大痧症医籍概述   清代痧症专著始自清初郭志邃(右陶)的《痧胀玉衡》。该书原为三卷,初刻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卷上为痧症理论,卷中列各痧症状,卷下载治痧方药。康熙十七年(1678年),郭氏因“年来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伤人最多,非惟世所罕识,尤余前书之所未及”[3],故又续编此书,别为后卷,再刊时并入前刻。是以全书共四卷,前三卷涉痧50种,后卷又增入36种。本书建立了痧症的理法方药体系,是痧症的奠基之作。   康熙二十九年(1890年),第二部痧症文献《痧症全书》付梓。作者王凯(养吾),毗陵(今江苏常州)人。自称其术得自于深山野人林药樵,故或著录此书为“林森(药樵)授”。它的初刻本即为张仲馨订本,时称《晰微补化全书》。正文分两卷,卷上为痧症理论,卷下为诸痧症治方药。   郭、王两部著作的关系,是一桩陈年公案。王孟英的祖父王学权即云:“更有王养吾者,将郭氏《痧胀玉衡》窃为己有,假托深山野人之秘授,编其原方为六十四卦,未免伤及事主。而沈芊绿不察,采入《尊生》何丹流受愚,重灾梨枣。案虽未破,君子病之。”[4]   客观地说,《痧症全书》的写作的确是建立在《痧胀玉衡》的基础上,理论部分等也确实多处有抄袭的嫌疑。但是,王氏也有自己的创见和贡献,特别是他将郭氏杂乱无章的各痧分为正痧、变痧两类,系统归纳为各36种,其中变痧包括痧胀的兼症、类症、变症,使痧症的子病名框架顿时明晰许多。其书传播甚广,清代后期痧症文献对痧症的分类、病名等多宗此书。   大约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或稍后,李菩(东白)作《治痧要略》,是为清代第三大痧症医籍。该书摘取《痧胀玉衡》的15种痧症,又补充“斑痧”1种,大幅度的砍削使本书具有方便实用的特点,故广受欢迎。在此之后,清代亦有大量节要类痧症医籍出现。从此种意义上讲,该书可称为节要类痧症文献的创始者。   最迟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第四部重要痧症专著《痧症指微》完成。该书为天台僧普净著,毗陵奚佳栋述,逸士邱天序辑。但该书至道光二年(1822)才得以梓行。原书不分卷,主要为各痧证治,按病位和病势分类,分为上部痧(20或19种)、中部痧(15种)、下部痧(20或19种)和大痧症(16或18种)。其中,大痧症为痧症中之最重者。书前仅两篇理论,“奇经八脉总论”理论主要来自《难经》,“治痧当明经络”来自《痧症全书》。   约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成书的《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收入了《急救异痧奇方》(又称《急救奇痧方》)。该书传诵一时,收录54种痧症。与上述诸书不同的是,该书多将症状拟物化,并以其肖似物命名,如乌鸦

文档评论(0)

wyj1992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