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_医学论文
疟原虫抗药性的遗传学研究进展_医学论文
关键词:疟原虫属;抗疟药;抗药性;基因 摘 要 疟原虫产生抗药性是疟疾防治中遇到的主要难题之一。抗叶酸类抗疟药的抗药性机制已基本搞清,与其作用靶酶二氢叶酸还原酶或二氢蝶酸合成酶基因点突变相关。喹啉类药物抗性影响因子尚不完全清楚。恶性疟原虫5号染色体上的多药耐药基因1及7号染色体上的cg2基因可能是抗性相关基因,但二者都不能完全解释抗性,尚待深入研究。
疟疾的流行至今仍然十分广泛,遍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人面临感染疟疾的危险。据统计,全球每年有3亿~5亿疟疾病例,导致150万~270万人死亡,其中100万是居住在非洲的5岁以下儿童[1]。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筛选了大量防治疟疾的药物,但是,自从50年代末在东南亚和南美洲分别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以后,抗氯喹恶性疟迅速扩散蔓延,抗药性程度不断增加,并且从单药抗药性向多药抗药性发展。我国的海南、云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也有抗药性疟疾的流行。目前,疟原虫对几乎每一种抗疟药都产生了抗性,疟疾防治形势非常严峻,迫切要求我们尽快搞清抗药性产生的机制,以便采取措施防止或逆转抗药性的发生并指导新药研究。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科渗透大大推动了疟原虫抗药性机制的遗传学研究,本文就抗叶酸制剂及喹啉类药物抗性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1 抗叶酸制剂抗性的分子机制
1.1 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
乙胺嘧啶和环氯胍都是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对两药产生抗药性都与DHFR基因点突变相关,但二者存在差异[2,3]。迄今为止,共报道了6个DHFR基因编码区变异:108位Ser→Asn或Thr,51位Asn→Ile,59位Cys→Arg,16位Ala→Val,164位Ile→Leu。单一点突变所致DHFR108位Ser变异成Asn即可产生乙胺嘧啶抗性,但对环氯胍的反应性仅稍有降低。对乙胺嘧啶产生高度抗性则需其他位点突变共存,包括51位Asn→Ile和(或)59位Cys→Arg。而与环氯胍抗性相关的变异是DHFR108位Ser→Thr伴随16位Ala→Val,同样,该抗性株对乙胺嘧啶的敏感性变化不大。
另外,在对乙胺嘧啶和环氯胍交叉耐药的恶性疟原虫中发现存在多个位点变异:DHFR164位Ile→Leu,108位Ser→Asn,59位Cys→Arg和(或)51位Asn→Ile。由于仅包含Asn-108和Arg-59变异的原虫分离物不具有环氯胍抗性,因此,认为Leu-164变异在疟原虫对两药产生交叉抗性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3]。
1.2 二氢蝶酸合成酶(DHPS)基因
磺胺类药是二氢蝶酸合成酶抑制剂。研究发现,正是由于磺胺类药作用的靶酶DHPS基因点突变,使得酶活性中心结构域形状改变,因而降低了对药物的敏感性。体外低叶酸条件下实验表明[4],与磺胺多辛易感性降低相关的DHPS氨基酸变异主要包括581位Ala→Gly,436位Ser→Phe伴随613位Ala→Thr/Ser,以及436位Ser→Ala,437位Ala→Gly。
磺胺多辛通常与乙胺嘧啶合用于治疗恶性疟疾。对两药联用的体外研究揭示,疟原虫对乙胺嘧啶的易感性决定着两药协同作用的效果[5]。体内研究也发现[6],前面所述的DHFR变异类型均存在并与抗性程度相关,而DHPS基因突变与抗性的发生没有明显相关性,仅在抗性程度较高的玻利维亚地区可见Gly-581高度流行,Gly-437和Glu-540的发生与用乙胺嘧啶-磺胺多辛治疗失败率相当,这可能由于体外研究中叶酸和PABA水平不同于体内。另一种解释是Ala-436的变异可能仅在低度抗性时出现,且不与高度抗性时的变异Gly-437,Glu-540和Gly-581共存。因此推测,DHPS变异在临床乙胺嘧啶-磺胺多辛抗性的产生中不起主导作用。
我们能够肯定,体内乙胺嘧啶-磺胺多辛抗性与DHFR基因突变相关,然而在抗性疟流行区治疗失败率并不像突变发生率那样高,提示体外研究发现的三种变异Asn-108,Ile-51和Arg-59不能完全解释体内高度抗性。在玻利维亚的高度抗性病例中曾发现Leu-164及另外两个新的变异Arg-50和插入30-31位间的玻利维亚重复区高度流行,提示这些变异可能是在抗性发展的较高时期产生的,关系到治疗的成败。据此Plowe等[6]提出假设,体内乙胺嘧啶-磺胺多辛抗性程度分级RⅠ,RⅡ,RⅢ正是基于DHFR和DHPS基因突变的不断积累。由于现实中恶性疟原虫感染的复杂性及宿主免疫与叶酸水平的影响,事实上所检测到的抗性突变往往是交叉重叠的。
总之,关于抗叶酸制剂的抗药性分子机制已基本搞清。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特有的突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用穴位给药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_医学论文.doc
- 用阿托伐他汀保护急性脑缺血大鼠脑的研究_医学论文.doc
- 田基黄不同提取物含药血清体外抗乙肝和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_药学论文.doc
- 田基黄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_药学论文.doc
- 田黄冲剂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脑血肿脑水肿以及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_药学论文.doc
- 由一株放线菌产生的对谷胱苷肽转移酶具有抑制作用的活性化合物的研究_药学论文.doc
- 由一株放线菌产生的抑制VCAM-1表达的活性物质研究_药学论文.doc
- 由丝状真菌引起的化脓性角膜炎的临床辅助特征性诊断_医学论文.doc
- 由呼吸道支气管粘膜热稀释曲线测量心输出量_医学论文.doc
- 甲亢的治疗与预防_医学论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