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案例:硬件之外的差异化.doc
硬件之外的差异化
(案例分析)
中国彩电行业成长的20年也是惨烈的20年。20年来,长虹、创维、康佳、海信虽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拥有一定的品牌差异化,但是当大家跌跌撞撞地挣扎着迈入平板电视时代时,似乎再一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无论是站在等离子阵营的长虹还是归入液晶队列的创维,上游核心部件(面板)都还被日、韩以及台湾企业掌握,由此平板电视的定价权依然在国际巨头手中,因而本土企业不能有效控制平板电视的生产成本。
一方面,核心零件生产能力的缺失造成生产成本的不可控;另一方面,随着液晶、等离子外资品牌的本地化发展,外资品牌的售价与国内品牌售价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平板电视时代的全球竞争中,本土品牌日益边缘化。即使在本土市场,依靠价格以及渠道获得微弱优势的国产品牌,其优势地位也逐渐被外资品牌超越,市场份额也逐渐被蚕食。国产品牌共同陷入了硬件同质化、利润率低的泥沼。
在这种被动的大环境下,国产彩电巨头纷纷出招,TCL、海信、长虹、康佳先后加入了风险极大的液晶模组或等离子面板的投资竞赛中。一向投资谨慎的创维除了拿出2亿多元参股了广州LGD(LG Display)液晶模组工厂外,美国消费电子巨头苹果2003年打造的“iPod+iTunes”(硬件+内容下载网站)的模式也引起了创维的注意。
苹果的iPod与彩电有几分相似之处,都是第三方的内容播放工具,拥有相似的产业链条:内容生产商制作内容,之后消费者通过播放工具接收内容。而传统的MP3或是彩电都是通过售卖硬件产品来获得利润。苹果的成功让创维看到了另一种模式的希望。
2006年10月,创维与国内第二大U盘生产商朗科投资1000万元(双方各占50%)建立了高清影视节目下载网站“酷开网”。寄希望于借助内容带动创维的销售。两年过去了,创维拷贝的“酷开模式”究竟给创维带来了什么,接下去该模式将走向何方?
行业现状的困扰
中国的彩电行业原本是个单纯的传统行业。在2000年全行业亏损前,中国彩电企业的操作模式基本都是采购国产彩管组装生产,并建立庞大的营销和服务队伍在销售终端决战。这一过程,国内品牌依靠“本土化优势”取得了对外资品牌的绝对胜利。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外资品牌主导了从CRT电视向平板电视的快速技术升级,并且在完成中国的战略布局后,开始依靠完全本土化的手段(如价格战)来向中国本土品牌施压。这导致了国产彩电行业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
从2003年起,国产彩电企业开始朝两个方向来进行技术升级,以应对外资品牌的压力:一是数字电视和3C融合领域技术的突破;二是向平板电视领域进军。
然而中国市场对数字电视和3C融合概念产品的接受程度远不如对平板电视的接受程度高。于是从2004年开始,平板电视就在中国市场拉开了取代传统CRT电视的过程。最初国产彩电品牌延续了CRT时代的价格战,迅速打开了市场,但是在平板电视业务上,很多品牌都是“赔本赚吆喝”。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产彩电品牌开始寻求差异化生存的道路,当平板电视从标清向高清再向全高清升级的过程中,所有的国产品牌的技术升级几乎是同步的,但是在应用技术方面,创维却走到了前面。
在发展数字电视和3C融合产品的过程中,传统的彩电企业越来越多地与IT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比如TCL与英特尔联合创建的3C融合实验室,以及创维、长虹等与德州仪器的技术合作。与此同时,平板电视时代需要传统CRT电视巨头能够具备IT巨头的研发和资金周转速度,这让创维等国产彩电企业开始朝“IT速度”的目标挺进。
“硬件+模式”内容的尝试
2005年9月,曾在2001年力挽狂澜、救创维于危难之中的原创维RGB中国营销中心总裁杨东文,在结束两年的创业阶段后回到了创维。但展现在他眼前的创维却已经与两年前有了很大差异。需要快速反应的平板电视让杨东文感到,创维想要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于是创维在应用技术方面展开了创新,2005年创维率先将移动硬盘和刻录功能引入其平板电视产品,而LG电子、索尼等国外品牌在一年后才跟随其在自己的新品中加入这一功能。然而这仅仅只是个开端而已。
为了提高创维的产品利润空间,经过一年多的观察后,杨东文意识到苹果创造的“硬件+内容下载”的捆绑销售模式同样可以复制到创维的平板电视产品中,一方面这些功能可以让创维平板电视的单价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国内外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
杨东文意识到,这种模式需要找到IT行业的合作伙伴才可以,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私交甚好的朋友——朗科董事长邓国顺。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双方各出资500万元成立酷开网,通过高清影视内容的下载来促进创维“酷开电视”和朗科的大容量U盘的销售。
结果证明2006年10月创维和朗科的合作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到2008年8月,酷开网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50万,同时创维酷开电视占创维平板销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