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考问题作文何以得满分之九大启示(中) - 中华语文网.doc

高考问题作文何以得满分之九大启示(中) - 中华语文网.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问题作文何以得满分之九大启示(中) 四.文化的具象情结,永远是不断撩拨起人心激动的重要元素。 阅卷者因这种具象情结的亲近乃至青睐,沉浸在难以名状的回忆与回味中,阅卷场上偷得一闲,终得在浓浓的文化氛围渲染中消解了诸如拔高思想、矫饰情感、文辞一般等一系列的问题。   [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   [满分作文]   北京的符号   ——“冰糖葫芦”   小时候,在家玩耍时,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就缠着妈妈买着吃。有时候还偷偷地跟着卖糖葫芦的走街串巷。不是馋那糖葫芦,而是馋那悦耳的吆喝声。   经常来我家门口叫卖的是个老北京,一家子都是卖糖葫芦的。据他讲,他爷爷在清朝那会儿就卖糖葫芦。所以,他的糖葫芦绝对正宗,到底是不是无从考证。但他一口悦耳的吆喝声,让我深信不疑。那会儿我还小,还不懂什么叫正宗不正宗,判断的唯一标准就是谁吆喝得好听就买谁的吃。   于是,我跟这个老北京混了个脸熟。那一段日子,只要他经过我家的门口,他的身后就会跟着一个和他一起扯着嗓子吆喝的5岁小破孩儿。   老北京很喜欢我,每天收摊儿前都会给我一串糖葫芦作为报酬。有一次,他摸着我的脑袋说:“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年幼的我不懂这些话的意思。于是认真地望着卖糖葫芦的说:“赶明儿我一准儿干这个。”老北京笑笑不语。   15年后,我长成20岁的大小伙儿。那个卖糖葫芦的老北京再也见不到了。我每天都在为人生的前途奔波,现在的理想是当个白领,再也不想小时候卖糖葫芦的事了。那悦耳的吆喝声也随着时代变迁被遗忘得干干净净。   终于,在一次春节的庙会上,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又看到了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身影。虽然15年过去了,老北京的模样依然没变。我跑上前去和他打招呼,向他比划15年前那个小破孩儿。   他惊异地望着我,然后慈祥地笑了,像发现了一个旧梦。他递给了我一串糖葫芦。“提前付你的工资,像当年一样跟我吆喝。”我仿佛又找到了自己的童年,然后我突然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张不开口,原地呆了半天。那太丢人了,我已经是个20岁的青年了。   老北京笑了笑说:“怕了,我就知道。还是那句话,‘多好的孩子啊!以后真成了卖糖葫芦的,就毁喽!’”然后,他一个人吆喝开了。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那悦耳的吆喝声悠悠扬扬进入我的脑海,像一缕残梦——胡同深处、四合院、门墩儿——小破孩儿——妈妈……一股热浪敲击我的心房,终于我抛开一切,敞开喉咙——   冰——糖——葫芦……葫芦——冰——糖……   吆喝,老北京的符号,有着老北京淳厚的味道。时代变迁,但北京那如歌的吆喝声却穿过岁月飘向2008,到那时候,让世界友人都来听听地道的吆喝,品尝这醉人的京韵吧——   冰——糖——葫芦……   葫芦——冰——糖……   [正反争议]   正方:想象力很丰富 引起读者共鸣(郑渊洁)   文章很朴实 考生很有想象力。   总体来看,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挺好,考生没有卖弄什么文字,而是很平静地在讲故事,将小时候的记忆和故事娓娓道来。   这篇作文的核心我觉得还是老北京的吆喝声,考生虽然在写卖冰糖葫芦,但还是对其吆喝声有浓浓的感情。老北京的小贩在卖东西时,都喜欢吆喝,那种京韵京腔是很多北京人都熟悉的,但是这种声音现在很难再听到了,这就代表了北京的符号,是一种生活的象征。   另外,我看了作文后,觉得考生将冰糖葫芦作为北京的符号,很有想象力,将生活中一种很常见的东西写出来,让人看了后很有共鸣,很贴近生活,估计这也引起了考官的共鸣。   在整篇文章中,考生没有点明自己的观点,更多的是对话和一些儿时的记忆,但从整篇作文的基调——“怀念”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考生希望北京逐渐逝去的符号能够保留下来,在2008年展现给全世界的人。   而且最有戏剧性的是,作文里写到考生在15年后的一个庙会上又见到卖糖葫芦的那个人,我觉得可能有点虚构的成分在里面,让人读起来有点小说的感觉,很不错。   反方:作文不要创作 煽情落入俗套(葛红兵)   我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大多数人一看到《北京的符号》,肯定会写北京的建筑或街道,或者一些事件性的东西,如奥运会、亚运会。但这个孩子选择写糖葫芦的吆喝声,眼光十分独到,选材很好

文档评论(0)

书是爱的奉献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