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09年新课程语文高考.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析“思想”。《论语》考查的重点指向于孔子的思想(包括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故恰当“提取”和“过滤”淹没在有关“言行”中的思想碎片,即运用分析将“思想”从一些话语和行为中发掘出来,确定下来,便成为解答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等话语,尽管只是孔子针对桀溺的“避世”观点而抒发的一番感慨,但琢磨和分析这些言辞的内在含意,并结合孔子“怃然”的怅惘神态,不难推知正是试图造就“天下有道”的有序局面,孔子才这样执著地四处奔走,屡屡碰壁仍恪守信念,一如既往地坚定实践着。而这种“执著”就是积极入世思想的闪光,良好愿望的反映和人性光辉的折射。把握住这一环节,也就确立了思维的取向,奠定了解答的基础。 2.评“意义”。既然是“评析”,如果缺失“评”的内容显然不当。“析‘思想’”还是解答的起步,如何进一步揭示和评价思想的具体意义(作用、价值等),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之所以选读《论语》,不仅仅因为它是存在于过去的文化经典,还因为《论语》传承的孔子思想(儒家思想)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依然“鲜活”,产生着多种不同影响。这就是“思想”的神奇作用和巨大价值,也是解答《论语》考查不能忽略的重要内容。例如,我们肯定孔子“知其不可而知为之”的思想着重体现了发奋进取、追求理想、奉献社会的生命意义和知难而进、勇于拼搏、敢于失败的无畏精神,就是正面评价了孔子思想的积极意义。在整个解答过程中,“评‘意义’”往往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决非可有可无的点缀,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3.谈“认识”。分析了“思想”,评价了“意义”,答案已经大致成型,解答似乎大功告成了。但细细咀嚼一番,不难感觉这样的“答案”就内涵而言,还是有点单薄,至少不够厚实;从语境来说,多少有点言犹未尽,似乎还需要添加点什么。如果再加上一点自己的“认识”,即简要谈一谈对“思想”“意义”的看法,点明某种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生命充实等方面的实际意义,解答就“圆满”了。这个环节(步骤)其实相当于《考试说明》所要求的“价值判断”评价。依据上述考题,假如能够在“析‘思想’”“评‘意义’”之后,再加上“参考答案”的第三(③)个要点,即紧承前面的解答思路,顺理成章地表明一下考生自己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思想的若干认识,由此呈现出来的“答案”就显得全面而厚实了。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析‘思想’”“评‘意义’”“谈‘认识’”等解题技法,没有按部就班,不能生搬硬套,不可削足适履,而应当根据命题要求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方能把握基点,落实要点,突出重点,顺利而有效地完成解答。 (二)考题例举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针对相同的问题,孔子说出了不同的答案,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方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W) 【参考答案】这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孔子解答学生的疑问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考试命题中,标准化试题却泛滥成灾。这种标准化考试只能考查学生的思维结果,而不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只能求同,不能求异;只能唯一,不能举一反三。这样既扼杀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又会导致语文教学的程式化、刻板化。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孔子是怎么知道子路遇到的是一个“隐者”的? (2)对于古代“隐者”的处世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从子路的叙述中得知“丈人”是个很知“礼义”的人,所以知道是个隐者。 (2)答案开放,能自圆其说即可。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伦理,同时认为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类同子路的观点)也可以从保持自己的操守,不同流合污角度讲。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道家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不同意这种

文档评论(0)

书是爱的奉献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