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手册(河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公害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学名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为螃蟹、毛蟹,是我国特有的名优水产品。河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长江水系河蟹更因其个体大,色泽丽、味道美而受到青睐,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 我国的河蟹生产,在八十年代以前主要靠捕捞长江口天然蟹苗资源进行人工放流;八十年代初由于天然蟹苗资源的衰竭,使得人们致力进行河蟹养殖;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繁殖蟹苗获得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河蟹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到2000年,全国河蟹养殖面积突破300万亩,养殖产量超过20万吨。河蟹养殖遍及全国许多省、市。特别是江淮流域省份的河蟹养殖的发展更是迅速。 一、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了解河蟹的生物学特性,掌握河蟹的生长发育规律,熟知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便在养殖生产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满足河蟹生长育肥的需要,从而切实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成活率,获得稳产高产。 (一) 外部形态特征 河蟹的身体原分21节,为头部6节、胸部8节,腹部6节和尾部1节。由于头部和胸部各节相互已完全愈合,因此河蟹的全身仅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大部分。从外形上看河蟹可由头胸部(蟹壳)、腹部(脐子)和胸足(爪子)三大部分组成。 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背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叫头胸甲,表面起伏不平,背甲前缘正中部为额部,有4个齿突,称额齿,额齿间的凹陷以中央一个最深。背甲左右前侧缘各有4个锐齿,叫侧齿。背甲后侧缘斜向内侧,后缘与腹部交界处比较平直。额部两侧有1对有柄的复眼,着生于眼眶之中。复眼内侧,横列于额下有两对触角,内里的1对较短小,为第一触角,也叫小触角;其外的1对为第二触角也叫大触角。 河蟹的腹部,俗称蟹脐,共分7节,弯向前方,熨贴在头胸部腹面。腹部的形状,在幼蟹阶段为狭长形;在成长过程中,雌性渐呈圆形,雄性则仍为狭长三角形所以俗称团脐、尖脐(长脐),是区别雌雄性别最显著的外形标志。腹部四周亦生有短的绒毛。 中华绒螯蟹的大小然象其他短尾类一样,也以头胸甲长度来表示。额缘中央一个缺刻的底端与后缘中点间连接的直线之长就是头胸甲的长度。由于腹部弯曲在头胸部的下面,因此头胸甲长度也就代表了体长。而头胸甲宽度系指和长度直线垂直的最宽处的横线之长。 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包括1对螯足和4对步足,是行动器官。螯足强大,成钳状,掌部密生绒毛,雄性尤甚。第二至第五对胸足结构相同,亦称步足,但第三、第四两对步足比较扁平,且前后缘长有刚毛,有助于游泳。 (2、 体色与环境 河蟹的背甲一般呈墨绿色,但河蟹的颜色会随着栖息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在长江流域培育的一龄蟹种多呈卵黄色,而在辽宁北方稻田培育的蟹种则呈青绿色,但如将辽河地区培育的蟹种提前放入长江流域带有江泥池塘暂养一段时其体色也会逐步变淡呈浅黄。这就为凭色泽来鉴别不同地区的蟹种带来不稳定性。同样经试验发现,大规格成蟹即使是在淤泥较黑池塘中养成的色泽较黑绿的但经在水族箱中用自来水暂养5—7天后也会逐渐变淡转浅黄。这就为池养商品蟹经暂养以提高售价。 河蟹这种体色随环境变化的机能,是一种适应环境和保护自己的本领。河蟹颜色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它甲壳下面的真皮层中色素细胞在起作用的结果。 3. 摄食与食性 摄食是河蟹基本生命特征,只有通过从外界摄取食物才能满足河蟹生长发育、栖居活动、繁衍后代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在摄食方式上,河蟹不同于鱼类,常见的养殖鱼类多为吞食与滤食,而河蟹则为咀嚼式吃食,这种摄食方式是由河蟹独特的口器所决定。 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偏爱动物性食物。但在一般情况下,河蟹获得植物性食物要比动物性食物较为容易,因此,河蟹的胃中植物性食物是主要成分,如轮叶黑藻、苦草等水生植物。对人工养殖条件下投喂的饵料来看,河蟹尤为喜食螺、蚌肉;豆饼、小麦、玉米、土豆及南瓜等摄食率也较高。 河蟹的食量很大且贪食,特别是在饵料充足且适口的情况下其摄食量很大。但如在饵料缺乏时,河蟹可在近半个月的时间内不摄食也不会饿死。现已发现,河蟹离水后在保持潮湿的条件下不摄食可存活38天之久,河蟹的这种耐饥性为河蟹的长途运输提供了可能。 河蟹具有抢食和好斗的习性。在成蟹养殖阶段、蟹种培育阶段,尽管河蟹披有坚硬的甲壳不能被残食,但在饵料缺乏时,对蜕壳后短暂的软壳蟹最易被受饥的同类残食。特别是在放养密度过大,饵料投喂不足时,河蟹就必然会发生互相残杀,造成附肢短缺受损,影响养殖效果。 (四) 生活史与生命周期 河蟹是淡水中生长育肥,浅海河口半咸水中繁育后代的动物,河蟹的生活史是指从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经蚤状幼体,大眼幼体,仔蟹,幼蟹,成蟹,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1、各发育阶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