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来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来源:《武当》2004年第2期   在当今武坛上,杨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享誉海内外。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应为“杨禄躔”——本刊注)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然而,当前流传最广的架子却是杨健侯及其儿子杨澄甫定下来的养生拳架,其次是杨班侯传下的技击小架,而杨凤侯传出的拳架在全国几乎见不到。世人多以为杨凤侯早亡,没有传人。殊不知,目前的的确确有一支杨凤侯的正宗传人,正活跃在张学良和孙毅两位将军的祖籍故乡——河北省廊坊市辖的大城县。   杨露禅创自家拳以后,在一百余种介绍杨式太极拳的书籍和杂志中,大都是杨健侯和杨澄甫父子俩的架子,写杨班侯的书只有吴孟侠编著的一本《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曾于1958年发行,如今很难见到,也是十分珍贵的史料)。著述杨凤侯的书则一本也没有。所有的书中极少有杨风侯练拳传拳的详细记载,大都注明凤侯早亡或早殁字样。其中,在杨振铎先生编著的《杨式太极拳剑刀》一书中这样写道: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的一个流派,它由第一代宗师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少侯、澄甫祖孙三代人怀着为人类造福的理想,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苦心钻研,从陈式太极拳老架发展而来”。书中没有提到杨凤侯。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青山、石恒编著的《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一书中却这样记载: “杨露禅,生于清嘉庆十年,卒于同治十一年,生三子,长子凤侯(早亡)、次子班侯、三子健侯,都能传父业”。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了由杨澄甫编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书中列出的世系表注明:杨禄禅传杨凤侯,杨风侯传儿子杨兆林。由赵斌、赵幼斌、路迪民编著的《杨式太极拳正宗》一书末页附录了一张“杨氏太极拳源流及亲族传人表”,上面有杨凤侯的名字,并附有说明。在第二条中写道:“杨式太极拳,只列其亲族传人,其他传人未列入”。在第五条中写道:“表中虚线非直接师承关系,实线表示直接传人”。杨露禅至杨凤侯标的是实线。说明凤侯也继承了父亲衣钵,但是表中没有列出凤侯的传人。由此可见,杨凤侯的传人极少。       二       其实,杨风侯虽然由于先天的原因而过早地去世,但他是最先从父亲杨露禅那里学会太极拳的人。最初其父也把继承发扬“自家拳”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那时的拳架还是较原始的,既有陈式太极拳的遗韵,也有自家拳的味道,内含技击实战的东西极多,行功又按照专业“练家子”的要求苦练,运动强度特别大,绝不像后来在北京宫廷和旗营中传授亲王大臣和贝勒、格格门一样,只是领着他们玩玩,活动活动身子骨,做做推手游戏。观杨凤侯太极拳的特点;一是用意不用力。起势前,头脑里要混混沌沌,心无所思,耳无所闻,目无所见,一切进人“无极”状态,“静极而生动”。行拳中,每个动作都要靠意念诱导,越慢越好,并做到身松、气固、神凝,“运劲如抽丝”。一趟拳打完大约需要45分钟,比国家规定的套路慢三倍。只有慢,才能细细体会出内气在体内的运行。因为太极拳是内功拳,不同于只有动作没有意念的外家拳。目前国家规定的太极拳套路被行家称为“样板拳”、“表演拳”,只注重了动作的外形美,追求动作的高难度,本质的技击内涵却丧失殆尽。二是架子低,几乎贴着地皮打,搂膝拗步、搬拦锤、倒撵猴和单鞭下势的过渡动作,臀部都要贴地,犹如形意拳的龙型步,马步多为四平马,虚步、弓步也低得很。三是步法虚实分明,转换清晰。两腿运动转换,时而实时而虚,但迈步前虚实要绝对分清,左腿(右腿)为实,重心为100%,右腿(左腿)就为虚,重心为0,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立身中正稳健和“迈步如猫行”。一套拳练下来,脚印清楚整齐,近看似一个个整齐的小扇子面,体现了太极拳论中的“任何步法都要整齐,此即步步滑齐也”。四是步幅大。大步幅能圆裆开胯,活腰紧背,强腿健足,力由脊发,步稳如山。五是强度大。没有功夫基础的中老年人是练不了此拳的。由于“受罪”的缘故,能长期坚持练此拳的人太少了。因为架子低,沉身动作多,这样内气才能更好地沉人丹田,且身子不动,用沉坠寸劲“横竖”伤人。实践证明,中老年人练这套拳若直接将动作做到位,强度会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能力,故没有一个不关节痛的,但我们这些有功底且长期坚持的年轻人完全能够适应,而且感到浑身舒服,有使不完的劲。六是部分动作很快。如揽雀尾转单鞭、翻身撇身锤、穿掌转十字腿、摆莲脚、上步七星、蛇形上步揽雀尾等,保留了一些陈式太极拳快慢相兼的特点,犹如水上溧着的一只小瓢,荡感很强。七是强调精气神和拳式呼吸。打拳时眼随手走,手随眼行,目光深邃。观老师打拳,“形如搏兔之鹘(老鹰),神如捕鼠之猫”,“眼前无人似有人,眼前有人似无人”,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平心静气,气沉丹田。除运用自然呼吸外,还保留很多“拳式呼吸”,并配合“哼哈”二气发力。八是独特的手型。此拳手型锤、掌、钩

文档评论(0)

yan666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