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少年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科大少年班为何长盛不衰 (2002年) 正在京出席“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今天说,从举办“少年班”20多年的经验看,“少年班”的成才率最高,而其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很多高校追求的。 中国科大“少年班”创办于78年,开始每届只有十几人,后来名气越来越大,报考和录取人数逐年增多,但录取难度并未降低。01年,中科大的招生计划为50名,报考者达1211人。“少年班”曾一度引来人们的广泛关注,国内10多所重点大学相继办起“少年班”。但从01年上海交大“少年班”停止招生后,除中国科大外,全国12所重点大学的“少年班”全部停办,这引起了人们对“少年班”的质疑。 据朱清时介绍,到02年科大少年班共有25届949名学生,已毕业的500名学生中,超过70%毕业当年就被国内外大学录取为研究生,现已有1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应该说成才率是最高的。“科大少年班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教学模式”,朱清时说,“现在大学生一入校大都必须分专业,而少年班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前两年强化基础课,三年级后,再自选专业。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取得成绩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很多校长提到了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问题。朱清时说,“少年班”的教学模式正是国外一流大学校长介绍的模式,也是我们国内大学校长需要得到的办学自主权。 针对社会上对科大少年班的误解,朱清时说,少年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不像外界所说的那样严重,现在少年班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心理差异并不很大。少年班的生源选择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并不仅仅凭智力超常和年龄小。 中国科大十分注重少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开办了“教改试点班”(又称00班),属于广义的少年班集体。学生主要来源于各省高考总分名列前茅者、国家奥林匹克各学科集训队队员、全国各重点中学的保送生以及每年科大新生中成绩最优者。试点班是尖子生、优秀生高度集中的地方,形成了较高水平的竞争平台。试点班与少年班学生同班上课,同室住宿,混合编班,互相学习,共同促进。 少年班就要快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很多人对“少年班”的期望。朱清时说,现在少年班毕业生中不少人已成为全国著名高校、各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一些大企业的决策者和领导者,还出现了一些国际化的人才,如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生物学“斯劳恩”奖得主等。 朱清时同时说,成果应该是积累出来的,虽然现在少年班毕业生当中已有很多人取得了成绩,但几乎没有超过40岁的,而许多国内外科技大奖的获得者平均年龄在五六十岁以上,因此现在仅仅是他们刚刚开始发挥积极作用的阶段,而不是坐等收获各种奖牌的时候。 朱清时校长说,少年班并不是“神童流水线”,创办它的目的在于更早地培养出素质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科大少年班成立短短20多年来,成绩有目共睹,它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对少年班的成败得失进行认真总结,有利于把少年班办得更好。 解读少年班:机会 模式 成就 ——科大副校长程艺阐述少年班办学思想和经验 (时间: 2002年) 少年班永远是个敏感话题,从它诞生以来,是是非非的争论,一直没停过。中国科大勇为人先,创办中国最早的少年班,效仿者虽接二连三,终又相继偃旗息鼓,唯中国科大少年班一路欢歌地走来,一枝独秀,因而八方聚焦,备受关注,也在情理之中。多年来,中国科大对于少年班,做得多说得少,甚至只做不说,外界视之如雾里看花,难免夹带太多的猜想和臆断。中国科大主管教育的副校长程艺教授曾自豪地说,“少年班24岁了,已逐渐长大成人”。日前,就少年班有关的话题,程艺副校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较全面地阐述了少年班的办学思想和经验。 开办:创造一个机会 他们只是比同龄人更早地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创办少年班,是时代发展提出的需求。77年恢复高考时,国家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科大破格招收了些天资聪慧,年龄比普通大学生小的学生,将他们集中编班,取名叫“少年班”,并且延用至今。后来社会舆论也很关注,把他们抬得很高,称他们为神童。 程艺副校长指出,他是78年春进科大学习的,和少年班学生共同生活在一个校园内,并没感到他们有什么特别,只是比同龄人更早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有浓厚兴趣,当然这是最关键的。80年代中期,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提出,应对那些特别有天资的小孩给予特殊教育。那时小平同志也鼓励其他学校仿效科大创办少年班。于是,很多学校也就陆续办了。当时全国有13所高校办了少年班,近年来,竟也陆续都停办了。 程艺副校长认为,中国科大少年班一以贯之地办了下来,一个重要的理念是,不是为了制造“神童”,也不是为了培养什么天才,而是因材施教,创造一种具有补充性和灵活性的教育机制。中国教育的计划性非常强,学生必须

文档评论(0)

yyh8922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