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底片概論 曹永杰編譯
第一章:底片的發展(黑白篇)
1.底片的感光及光化學反應:
感光物質起源:
在18世紀,使用銀鹽作為感光物質的特性已經發現,在1727年,Schulze使用氯化銀便證明有變黑反應.1800年Wedgewood等人利用硝酸銀塗佈於紙面上,並放置葉子於紙上,置於日光下可得到葉子形狀的影像.至今的黑白底片使用溴化銀的鹵化物做為感光物質和2百年前並無多大改變.現所使用的軟片,是在1889年的柯達伊勢曼公司(Eastman Co)利用溴化銀和賽璐璐材料開始,可惜賽璐璐有可燃性的缺點,所以後來改不易燃的醋酸纖維為主要材質.發展至現在,軟片已在許多領域應用廣汎.天文攝影就是其中一例.
2.感光材料及增感色素及感光理論:
一些物質在太陽光或某光源下會有光化學變化.如報紙放置太陽下曝曬會變黃等.某些是物理性,但底片感光變黑則是化學變化.我們知道現代的黑白底片的感光劑為溴化銀(AgBr),但是某些底片是使用另外的鹵化銀,如氯化銀(AgCl),碘化銀(AgI).依其感光感度最敏感為:溴化銀氯化銀碘化銀.因為溴化銀的分光感度對於藍光有反應(400nm-510nm),為了要和肉眼的分光感度大致一樣,所以必須加入另外的分光增感色素(Color sensitization/Spectral sensitization)來延長綠,黃,紅色光的感色域.在1873年由Vogel發現一種稱為Corallin(Sodium Aurin)的色素可有效提昇感色性.型成全色片(Pancho film)的特性.(*Corallin=Triphrnyl methanes dye三苯甲烷染劑).此染劑的分子式結構式 : x-c(=c-c)n=y或 x=c(-c=c)n-y.x=o氧分子及y=N氮分子結合.n=0,1,2...的正整數.另外也有減感色素以壓制某色光感度.此作用於感光後 ,以顯影時壓制為主要目的.
感光理論:
曝光定律(Reciprocity Law)和相互性失效(Reciprocity Law Failure):
對底片以白光 Ia照射,底片表面會將光I a分為I b及I c ,I c為進入底片表片,Ib為反射光.其關係為 Ia=(Ib+Ic).此部份僅有Ic為有效被溴化銀感劑吸收的光源.光:光在攝影上有兩個物理量,一為光量及照度.在攝影上以照度較為實用,照度為一底片平面一固定面積上所照射的光量.單位為lux.1lux為1平方公尺面積上的光量.若照射1秒鐘,則加入時間單位 lux/sec.照度和距離呈反比,即照度=距離平方的反比. 此方式可應用於感光關係: 如光源和底片距離為1公尺,曝光10秒為正常曝光時間,若把距離增加為2 公尺,要曝光幾秒才可得到正常光量?距離2公尺的照度為距離平方的倒數= Ia=Ia x 1/L的平方= Ia=1/4(Ia).所以若距離2公尺時,照度僅為距1公尺的1/4.所以要得到正常光量要把曝光增加4倍.即10秒 x4=40秒.在印刷上,要將原稿利用製版相機做原稿放大照相時,放大倍率和上述公式結合為放大後的曝光時間=原寸曝光時間 x ((1+放大倍率)平方/(1+原尺寸)平方).距離不變,但光圈縮小的延長時間:在一般攝影時,光圈和曝光時間關係也一樣,如光圈和縮小一格光圈後,要長延長曝光時間為1格.如光圈F/8的曝光時間為1,F/5.6為1/2,F/11為2.以此類推.....此關係如果精密計算,需引導為曝光公式:E=I x T . E=曝光量. I=光強度.T=曝光時間.此 I 變數(被攝體光源)不變.如光圈縮小一倍(非照相機內的一格!)光圈後,要長延長曝光時間T= (F平方/F平方) xT. F=縮小1倍光圈, F=原光圈.T=延長曝光時間,=原曝光時間.如F/4,2秒鐘時間和F/8的時間延長=(64/16)x2=8(秒).望遠鏡光圈(焦比)曝光時間:如果以現今的天文望遠鏡的焦比(光圈)為例,使用口徑10公分的PENTAX SD鏡.焦距=400mm.曝光M31大星雲,使用感度400度.要曝光30分鐘才可見正常影像.若使用高橋FC100,f=800mm的望遠鏡頭使用原條件, 目標要曝光多久才得到相同濃度的影像?以上述公式帶入 :FC100的焦比=800/100 =8(F). (64/16)x30=120(分鐘).由此可知, FC100鏡筒要120分鐘的曝光時間才可得到和PENTAX 100SD相同解析,相同濃度但大小不同的M31星雲.底片在一定的範圍內,此關係存在.也是攝影補光的根基.此關係簡單解釋就是,I和T如何變化,E值一定是一樣.此關係為1862年由Bunsen 和Roscoe提出.但是天文攝影為弱光長時間曝光型態,此關係就不存在.此為相互性關係失效(日本稱為相反則不軌).一般底片超過1秒後,就要考慮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