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基因相关性研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Ck1选择性抑制剂→抑制苯丙胺诱导的行为反应 (Bryant et al. 2009) 。 Ck1通过DARPP-32-PP-1信号通路影响苯丙胺的诱导反应(Li et al. 2011)。 因此,Ck1可能通过DARPP-32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SZ的发病过程。 2、NTR1基因多态性与SZ的关联性研究 NT系统功能异常可能与SZ的发病有关 NTR1基因多态性与SZ无关(Austin et al. 2000)。 位点、人种及性别与基因的交互作用。 多个彼此连锁紧密的SNP构成的单体型分析较单个遗传标记物的分析,统计效能更大。 单体型: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特定区域的一组相互关联、并倾向于以整体遗传给后代的SNP组合。 3、Fyn基因多态性与SZ的关联性研究 谷氨酸生化假说: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PCP、氯胺酮)可使人产生一过性精神症状(幻觉、妄想及阴性症状)(Javitt, 2007)。 Fyn:属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NMDA受体的磷酸化,参与Glu兴奋性神经递质的信号传导(Ali and Salter, 2001)。 前额叶Fyn 信使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增加与SZ的发病相关(Ohnuma et al. 2003)。 Fyn介导NMDA受体NR2B亚基磷酸化,而NR2B亚基的功能改变与SZ的发病机制相关(Clinton et al., 2004; Beneyto et al., 2008)。 单个SNP与SZ的发病风险不相关(Ishiguro et al., 2000; Nakano et al., 2004),单体型分析则反之。 rs3730353和rs6916861与SZ患者前额叶的执行功能有关(Rybakowski et al. 2007)。 黄 颖 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门诊 精神分裂症的基因相关性研究 强迫症临床治愈策略 1、CK1基因多态性与SZ的关联性研究 2、NTR1基因多态性与SZ的关联性研究 3、Fyn基因多态性与SZ的关联性研究 Huang Y, et al. J Mol Neurosci. 2012; 47(3):470-4. Ma H, et al. J Mol Neurosci. 2013; 50(2):345-52. Wu L, et al. Psychiatr Genet. 2013; 23(1):39-40. rs135745位点突变碱基C与苯丙胺(摇头丸)导致的欣快感增加有关(Neuropsychopharmacology, 2006)。 苯丙胺:多巴胺假说、SZ动物模型 1、CK1基因多态性与SZ的关联性研究 研究背景 研究方法:PCR-RFLP(详见Huang et al. 2012) 研究结果 rs135745G/C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 9.39 0.002 146 (14.5%) 154 (20.1%) C 858 (85.5%) 614 (79.9%) G 等位基因 3.11 0.078 7 (1.4%) 12 (3.1%) CC 495 (98.6%) 372 (96.9%) CG+GG 隐性模型 8.67 0.003 363 (72.3%) 242 (63.0%) GG 139 (27.7%) 142 (37.0%) CG+CC 显性模型 4.09 0.043 7 (1.4%) 12 (3.1%) CC 6.90 0.008 132 (26.3%) 130 (33.9%) CG 363 (72.3%) 242 (63.0%) GG 基因型 χ2 P 对照组 (%) 病例组 (%) 讨论 研究背景 NT(神经降压素)抑制DA系统 DA系统参与SZ的发病机制(多巴胺假说) Nemeroff 假设(Biological Psychiatry, 1980):患者脑内NT系统的缺损,导致DA能神经传递功能亢进可能是SZ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研究方法:rs6090453C/G、rs6011914G/C和rs2427422G/A(详见Ma et al. 2013) 研究结果 1、rs6090453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两组女性中的分布比较 CG+GG CC CG+CC GG G C GG CG CC 267(90.8) 121(84.0) 0.036 4.405 27(9.2) 23(16.0) 隐性模型 147(50.0) 86(59.7) 0.055 3.669 147(50.0) 58(40.3) 显性模型 414(70.4) 179(62.2) 0.014 6.024 174(29.6) 109(37.8) 等位基因 147(50.0) 58(40.3)

文档评论(0)

xiexie20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