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自主学习】
逐目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
1、1905年,中国废除了沿用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制。这在当时的读书人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许多人拍手称快,但也有人痛苦懊恼。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废除科举制度?
2、结合清末新学堂(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谈谈自己对新学堂的看法。
【归纳整理】(列举本节课的“第一”或“之最”)
【拓展练习】(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
1.(2010?贵州铜仁)中国近代史的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创办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2009?玉林中考)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
A.学子已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 B.科举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 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
3.(2010?湖北孝感)1902年的某一天,京师大学堂的日本老师在生物课上解剖了一只羊。慈禧太后听说后大为震怒,管学大臣张百熙急忙入宫叩头请求处分。这则史实反映了( )
①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入侵 ②慈禧太后的愚昧无知
③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教育改革艰难 ④近代科学进入了新式学校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09?滨州中考)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
A.《海国图志》 B.《新青年》 C.《申报》 D.《人民日报》
5.(2010?湖北荆州)近代课本和字典等工具书大多由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出版,这个出版机构是( )
A.商务印书馆 B.岳麓书社 C.三联书社 D.中华书局
6.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重订各级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与功名。
——王宪明 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用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近代后编(下)》
请回答:(不得全文照抄材料)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百日维新”中关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2分)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2分)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