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行书发展历史及大家.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朝行书发展历史及大家 朝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总结期,是封建社会中书法的集大成时期。风云变幻,此起彼伏,古今杂糅,蔚为壮观。流派众多,书家辈出,书体多样,理论纵横。书事之繁盛,包罗古今,囊括碑帖,学派杂陈,新旧交替,掀起了古老艺术的最后高潮。从学术角度看,宋明理学成为官学后,逐步走向僵化,明末心学的冲击,使人们思想大为解放。清代的“文字狱”特别盛行,令人不敢高谈阔论,转而向“实学”发展,清代的“朴学”代替了理学的空谈心性,转而走向考据、训古的实学性质。此外,清代古代实物的出土和发现,使人们将兴趣转移到这些文物之中,利用西方新传过来的科学精神,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求实存真的态度自然对艺书领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当然,三百年清人的大气绝唱,主要在于碑学与帖学的大论战。清代书法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时期。早期为平庸过渡期,帖学盛行,“馆阁体”流行,也是碑学潜伏期;中期是碑学兴起的革新期,“扬州八怪”作为在野派与帖学派的对立突出;晚期是碑学大盛时期,帖学式微,但仍然还有势力,“魏体行书”的出现暗示着碑帖兼济。行书在清代并不是主流,但其发展也贯穿了整个清代。 早期行书,主要是指康熙至乾隆年间,崇尚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朝廷流行的院体楷书——“馆阁体”的“乌、方、光”成为审美标准。行书自然以董、赵的平稳中和为特点,珠圆玉润、安静平和成为共识。康熙、乾隆也喜欢翰墨,对书法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乾隆主持汇刻的三十二卷《三希堂法帖》,规模宏大,摹刻精细,拓印精良,汇集了中国古代法帖艺术的精华,为我国古代法帖的扛鼎之作。当然,负面效应是将帖学教条化,出现干人一面、万字一体的书写模式,皇帝对书法审美的导向,导致了审美趣味的浅俗。早期行书完全被帖学笼罩,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清初艺术性较高的行书家,自是明代遗民书家。还有许多行书家如担当、方以智、许友、金堡、髡残等,多为明遗民书家,身处乱世,又多处庙堂之外,不苟同于世,故笔墨多荒率放纵,纵横恣肆,傲岸不羁,但在清王朝政局安定后归于沉寂。 康乾盛世需要文艺点缀升平,异端、叛逆、边缘性的艺术自然被排斥,功名利禄加上文字狱的威慑,终于营造了四平八稳、祥和中庸、安静柔顺的精神氛围。如画界“四王”的古雅清净,文界桐城派的“八股化”,诗界沈德潜的“温柔敦厚诗”教等,在书法上则是先董后赵的模仿之风,“乌、方、光”馆阁体的泛滥。董、赵之书的中庸、平正、温润的特点有利于化解社会怨气,润饰太平景象。清代早期行书家有如下一些。 傅山(1605—1690),字青主、侨山,号公之它、石道人、啬庐等。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晚称老蘖禅。山西阳曲(或太原)人。博通经史、诸子、佛道之学,精于医学。诗文、书画、篆刻无一不精,世称通才、全才。出身布衣,拒绝为官,保持气节,受人尊敬。在学书上,他竭力贬低赵、董之浅俗,学颜书之气骨。其论书的“四宁四毋”之说,影响极大,也是他追求人品与书品统一的结果。其行草书有草书的连绵兼行书之体势,圆转飞动,气势奔放,动心骇目。不足处是部分作品连写过多,节奏过快而无筋节调控和起伏变化。 朱耷(1626—1705),号雪个、个山、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亡,出家为僧,后又当道士。与石涛、渐江、石溪为清初“四大名僧”之一,并能书画,在四僧中书法最佳。其行书最佳,早学时体,后学晋、唐、宋等名家,主要从帖学入手。中年之后,以过人的胆识,取方劲棱狞的笔法入书入画,挥洒纵横,圆厚流畅,尽吐胸中块垒。晚年书境渐老渐圆,独创秃笔书法,藏锋入笔,中锋运行,圆笔转折,线条虽然均匀,如老干枯枝纵横穿插,内裹坚韧和刚强。结体古拙雅美,常移形挪位,各体杂陈,拘大展小,以“怪伟”风格,一扫清初媚俗时风。其书晚年风格真正成熟在七十五岁左右。传世行书有《行草册页》、《行书轴》等。其七十一岁临《兰亭序》,为大字行楷,书幅高一百五十厘米,阔九十厘米,为晚年杰构,雍容自然,傲岸独立,颇见其人格之魅力。 石涛,生卒年说法不一,法名道济、原济等,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等,原名朱若极,明靖江王后裔。广西桂林人。拜松江名僧旅庵、本月为师,受传佛学,托钵于大江南北。诗文书画皆精,尤以绘画成就最高。其画上多题诗,反对复古主义,主张以造化为师,书画都主张自我创造。他的行楷中渗透了隶意,并吸收了民间书法的粗犷和自然。诗、书、画统一,又各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他的书法古拙茂密,雄气骏发,均为传神之作。 归庄(1613—1673),字玄恭,号恒轩,江苏昆山人。早年参加复社,起义失败后,改装四处流亡,佯狂保身。性情古怪,喜欢饮酒,交游甚广,与顾炎武合称“归奇顾怪”。他本为明代文学家归有光之曾孙,著名书画家归昌世之子,才华超人,诗文书画兼工。行书学习《兰亭序》及《干字文》,求其大意而已,机抒自运,并力求脱化。所作行草流畅蕴藉,或纵横跌宕。他自谦多

文档评论(0)

yyh8922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