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齿鼠(Bandicota+indica)的种群繁殖特征研究.pdfVIP

板齿鼠(Bandicota+indica)的种群繁殖特征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30 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 indica)的种群繁殖特征研究’ 板齿鼠(Bandicota 姚丹丹1 冯志勇1 黄立胜2邱俊荣1黄秀清‘ 隋晶晶1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州510640; 2广东省植物保护总站,广州510500) 摘要:采用弓夜法捕捉板齿鼠,研究了种群的繁殖特征如性比、怀孕率、胎仔数和年 龄构成。为开展板齿鼠的数量预警和制订可持续治理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广 东省板齿鼠的性比为0.84,雄性略多于雌性;2~11月是繁殖期,怀孕率37.18%±2.41%, 平均胎仔数(6.7±0.33)只/胎,其中成体的怀孕率和平均胎仔数均显著高于亚成体,是种 群繁衍的主体。板齿鼠的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的繁殖强度(怀孕率和胎仔 数)明显高于春、夏季。近年来,种群的性比出现上升趋势,雌性幼体和亚成体持续占有较 大比例(合计占种群的71.06%),种群数量趋于持续增长态势。 关键词:板齿鼠;性比;年龄构成;怀孕率;胎仔数 板齿鼠Bandicotaindica又名大柜鼠、乌毛柜鼠、小拟袋鼠等,隶属于哺乳纲啮齿目 鼠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和贵州诸省,以及印度、缅甸、泰国等 地…。有关板齿鼠的生长发育、行为习性与食量已有一些研究报道口。1,对该鼠种群的栖 息分布、数量变动、鼠害分布型与抽样技术、防治指标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研 究哺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广东省农业布局的改变,果树、蔬菜的种植面 积和水产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板齿鼠的栖息地和食物源显著优化,鼠类数量逐年增长。 广东省湛江地区板齿鼠的数量比例已由20世纪50年代的1.04%上升到90年代末期的 38.98%,成为农田优势种之一【101。由于该鼠体大而凶猛,对水稻、甘蔗、果树、蔬菜等 农作物的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为害,同时还严重威胁河堤、水坝等防洪设施的安全。为 此,作者于1990--2006年研究了板齿鼠的种群繁殖特征,为开展板齿鼠的数量预警和制 订可持续治理技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样区概况 研究样区设在广东省东莞市东坑镇、横沥镇和茶山镇,地貌为典型的冲积平原,年平 均气温22.1℃,降雨量1783mm。以前主要种植双季稻,约占作物种植面积的80%,此 外还有少量的花生和豆类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作物布局呈现多元化格局,水稻 关项目(2006820501017) 作者简介:姚丹丹(1982一),女,硕士,主要从事鼠类生态学及防控技术研究,现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 保护研究所工作,E-mail_.8x-002@163.coin 研究论文 531 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柑橘、香蕉、荔枝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水产养殖的面积也 显著扩大。水稻、花生和豆类一年两季,蔬菜则终年种植。为取得可靠的板齿鼠繁殖动态 资料,本项研究设5个调查样区,包括了主要的农田生态类型,样区的总面积约 1 333hm2。 1.2研究方法 采用弓夜法捕捉板齿鼠,捕鼠器械为自制的竹弓,定期布放在板齿鼠的鼠路上。捕获 的板齿鼠逐一进行称量、解剖,记录性别、体长、体重、胎仔数、子宫斑数、睾丸重及下 降情况等数据。以体长为指标,将板齿鼠划分为成体、亚成体和幼体3个年龄组:体长 和年龄结构等繁殖指标。 1.3数据处理 过程在SPSS统计软件平台上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 性比 1990--2006年共捕获板齿鼠2011只,其中雄性1090只,雌性921只,性比(雌性 个体数/雄性个体数)为0.84(表1),雄性略多于雌性。在不同年龄阶段,性比出现一 定的分化:幼体组雌鼠和雄鼠的数量比较均衡,性比接近1.0;在亚成体组和成体组,雄 性多于雌性,性比分别只有O.81和0.77。由于鼠类的繁殖体系多为混交,雌性成体与亚 成体所占的比率直接影响到种群的繁殖力,表现为雌性亚成体和成体的比例越高,种群繁 殖能力就越强,更有利于种群的扩展。近年来,种植结构的调整间接为板齿鼠创造了优越 的栖息地和食物条件,增大了板齿鼠种群发展的潜力,因而种群的性比出现上升趋势。 (436/482)。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